孩子一出生,手部就會自然出現反射性的抓握動作,而當寶寶的小手開始朝向天空揮呀揮,代表他開始準備發展更高階的手部動作了。如何訓練不同階段的寶寶練習細動作?哪些玩具可以輔助訓練?手部動作發展愈好表示智力愈高?提早讓寶寶拿筆可以促進手部發展?
手部動作發展 從「好奇心」開始
當寶寶的小手開始會抓、會拍、會握,代表寶寶的手開始發展「細動作」了。什麼是細動作呢?其實細動作就是泛指所有手指和手掌的動作。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組長陳宜男表示,2歲以下寶寶的細動作發展大概可以分成兩個階段,0~1歲是學習如何進食並使用抓握能力探索外界事物;1~2歲則是培養未來操作工具的能力。
通常6個月~1歲的寶寶已經會將有興趣的東西拿起來觀察、兩手交替做把玩、敲打的動作,也會將東西放到嘴巴裡嚐嚐味道,這些行為多半是由好奇心驅使所產生,而寶寶之所以會產生好奇心與視覺息息相關,因此視覺是左右動作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學習的一個重要媒介,寶寶必須透過視覺來評估物品的大小、形狀、材質,再將這些資訊與腦中資料庫媒合,判斷要如何「拿」或如何「玩」。也因如此,媽咪應該多讓寶寶玩一些五彩繽紛的玩具,利用玩具鮮豔的色彩誘發他伸手去拍、去抓,或是拿一些會動的玩具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
2歲以下細動作行為表現
寶寶在1歲以前是發展「拔」和「拆」的破壞性行為;1歲以後則是發展「黏」和「組裝」的建構性行為。
觸覺回饋愈明顯 愈能促進認知
誠如前面所說,細動作和視覺、大腦息息相關,寶寶在看到事物的同時,視覺傳達系統第一時間就會將這個事物的基本資料(大小、形狀)送回大腦分析,由大腦判斷該如何執行手部動作。由此可見,手部動作發展得愈好,代表大腦分析能力愈強。而這樣的一個運作機制(視覺→大腦→手部動作)也有助寶寶發展認知並建立學習能力。怎麼說呢?其實在認知發展的萌芽期,寶寶會結合視覺、聽覺及觸覺等3方面的刺激來構成「認知」,因此觸覺刺激的回饋愈明顯,就愈能促進認知發展。換句話說手部動作會連帶影響認知,所以如果寶寶在2歲以前細動作發展的不好,後續認知發展也可能出現問題。
有鑑於此,媽咪平常就要多訓練寶寶的手部動作並將其與認知訓練結合,比方說一邊抓著寶寶的手摸玩偶一邊對他說「兔兔軟軟的喔」,讓寶寶將「軟軟的」這個名詞與手的觸感結合在一起,一旦大腦建立「兔毛=軟軟的」這個認知,以後媽咪在要求寶寶拿軟軟的東西時,寶寶就會自動將認知記憶中「軟軟的」東西拿給媽咪,由此建立一個完整的認知概念。
促進認知發展 最好用感統玩具?
認知主要是由視覺、聽覺和觸覺等3方面的刺激所構成,因此舉凡可以提供視覺、聽覺或觸覺回饋的玩具都可以促進認知發展,不一定要用感統玩具。
激勵寶寶自主學習 訓練王道
既然刺激觸覺可以促進認知發展,是否也代表寶寶可以藉由訓練手部動作來提升智力?陳宜男組長搖頭說「智力必須綜合語言、認知、學習經驗、文化刺激等各方面來判斷,光訓練手部動作無法有效提升智力。」不過有一點可以確認,就是精細動作發展得愈完整,對大腦發展愈有正向幫助。
要讓寶寶有好的認知發展,首先要提高他主動學習的意願,讓寶寶可以自發性地去接觸新事物,媽咪最好不要強迫孩子去做他不喜歡的動作,即便妳覺得那個動作對寶寶未來的手部發展很重要,也應該讓他「自己願意去做」,而讓寶寶主動學習的關鍵就是激發他的興趣。媽咪可以先用玩具示範怎麼「玩」,當寶寶對玩具產生興趣、主動過來找妳玩時,再順便教寶寶練習手部動作。陳宜男組長強調,無論任何訓練都要以孩子開心、高興為主,只要孩子表現出不喜歡或排斥(譬如大哭大鬧)就應該立即打住,以免造成寶寶內心陰影、阻礙他學習的腳步。
下面我們將2歲以下寶寶的細動作發展粗略分成4個階段。請專業治療師深入剖析寶寶在不同階段的發展表現、訓練技巧、適合玩具和可能的問題。
★0~3個月
發展表現
0~3個月的小寶寶幾乎不會有自主性的手部動作,但會有「原始抓握反射」,也就是手掌在受到刺激時出現反射性地抓握動作。
訓練技巧&適合玩具
此時寶寶還沒有玩玩具的能力,要誘發他做出抓握動作,最好的媒介就是大人的手指。媽咪可以搔搔寶寶的掌心或手指頭,如果寶寶呈握拳姿勢,就將手指鑽入他的掌心,或扳開寶寶的手掌讓他抓握小球;另外也可以利用絨布、毛料等各種材質的棒狀物刺激寶寶的掌心,棒狀物大小最好不要超過手指粗細。
可能問題&病理徵象
一般來說,只要狀況不要太差,大部份孩子都會出現這種原始抓握反射,畢竟反射動作是與脊髓連動,和大腦沒有太大關聯。寶寶沒有抓握反射有兩種可能,一是肌肉張力過低,一是反射動作過強。肌肉張力過低的孩子通常一出生就全身軟趴趴,沒有力氣做任何動作;反射動作過強的孩子則多半患有腦性麻痺或其他先天性疾病,不需要刺激就會持續握拳(握緊手掌)。不過這兩種情況在臨床上都不常見。
小提醒
雖然這個階段的抓握動作是反射行為,並不是大腦自主控制產生,但這不代表寶寶不需要接收刺激。陳宜男組長表示,只要寶寶掌指的小肌肉群有在作用,即便只是反射性活動,仍需要給予刺激以促進肌肉發展。
★3~6個月
發展表現
此時寶寶會發展出人生中第一個自主抓握的動作,即「尺側抓握」。尺側抓握所運用的部位是無名指和小拇指。為什麼初期細動作發展會從末兩個指頭開始呢?陳宜男組長解釋,人類發展進程一般是由內而外、由近而遠。當雙手放鬆掌面朝上置於身體兩側時,最靠近大腿的手指是小拇指,再來是無名指,因此根據由內而外的發展進程,末兩指會第一個開始發展動作。
訓練技巧&適合玩具
這個階段要刺激觸覺並訓練抓握能力。媽咪可以將各式各樣不同種類、材質的玩具丟進一個大桶子裡,特別是棒狀或小球狀的玩具,讓寶寶伸手到桶子裡翻找或丟抓,增加觸覺刺激。另外可以準備橡膠、塑膠、絨布等不同材質的手搖鈴訓練寶寶的抓握能力,手搖鈴最好兼具固齒器功能,這樣寶寶才可以學習將東西抓握起來放入口中吸吮或咀嚼。
可能問題&病理徵象
當細動作發展到第2階段,孩子的發展問題也會一一浮現,媽咪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觀察;首先是寶寶的抓握反射是否仍然存在?基本上大腦在4、5個月以後就會發展出自主控制能力去抑制或取代原本的原始反射動作,此時寶寶雖然還是會習慣性握拳,但稍微幫他把手指扳開就會鬆手,如果寶寶握緊拳頭不放或在手指被扳開後馬上回復握拳姿勢,代表大腦出問題,有可能是腦性麻痺或輕重程度不一的腦傷,必須立即就醫檢查。其次是觀察寶寶的手部動作是否比其他同齡的小孩少?有鑑於視力會影響手部發展,要「看」到東西才有動機去「抓」,視障的孩子手部動作相對會比較少。另一方面,孩子在發展抓握能力前大多會用手掌去拍或去擊打物品,所以是否做出拍打動作也是一個觀察指標。如果孩子平常沒有出現任何拍打物品的動作,連看到玩具也無法勾起他的拍打欲望,就要小心孩子可能有自閉傾向或認知發展較弱。
小提醒
3~6個月之所以要增加觸覺刺激,為的是讓寶寶累積玩玩具的經驗,之後在嘗試操作新玩具時才不會畏首畏尾。如果寶寶這也不敢摸、那也不敢碰,未來操作玩具的能力下降,自然也會影響手部動作發展。
★6個月~1歲
發展表現
就動作本身而言,6個月~1歲可以說是手部動作發展的高峰期。寶寶一般在6~8個月會發展出「四指抓握」,也就是在原本的無名指和小拇指之外再加入食指和中指。由於抓握面積擴大到4根手指,因此可以搭配手掌一起動作,這代表寶寶可以抓取的物品更大了。相較前一時期的尺側抓握只能抓卻很難放,此時大腦對手的控制度愈來愈高,逐漸可以自主控制「抓」和「放」。而到了8~9個月,寶寶會發展出「橈側抓握」,大拇指在這個階段也加入了抓握的行列,「手指五兄弟」齊聚一堂,同心協力發展抓握動作,讓寶寶可以將東西抓得更牢固,抓的東西的尺寸也愈來愈大。
從9個月開始,寶寶會發展出幾個不同的抓握方式;9個月左右的寶寶會「側握」和「三指抓握」。所謂的側握就是用大拇指掌面碰觸食指側面,類似拿鑰匙的姿勢。三指抓握則是利用大拇指、食指、中指等3根手指抓握,根據物品大小決定手指張開的程度。10個月的寶寶則開始會「兩指抓握」,也就是用食指和中指抓東西,此時可以抓的東西愈來愈小,抓小東西的時候也愈來愈穩。而寶寶在11個月的時候變得更厲害,會用「指尖抓握」,即用指腹抓東西,包括牙籤、掃帚的細毛等棒狀、針狀的小東西都能抓起來。由此可見寶寶的抓握能力在1歲以前就可以發展得不錯了。
如果將上述一連串的動作發展反映到日常生活中,可以發現寶寶從6個月開始就有能力自己用四指「扒」飯吃,到了8、9個月則可以拿起比較小的食物吃,譬如小饅頭、小餅乾。陳宜男笑說,雖然寶寶一開始吃飯可能吃得滿身都是,一頓飯吃下來有半碗飯都掉在地上,但這都是必經的過程,隨著手部動作發展得愈來愈成熟,寶寶自然會愈吃愈好。只要寶寶會自己吃飯、用手把食物送進嘴巴,不需要限制太多。
訓練技巧&適合玩具
在寶寶發展抓握動作初期,媽咪可以善用各種東西作為訓練寶寶的工具,像食物就是一個很大的誘因,小饅頭、小米餅都可以當作訓練工具;發出響亮聲音的手搖鈴也可以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並延長抓握時間、讓寶寶練習用手搖動物品。由於寶寶到了11、12個月不僅會抓握物品,還可能嘗試將抓起來的物品投入容器中,這時候就可以找一些玩偶造型的容器或大瓶口的塑膠桶抓著寶寶的手把玩具丟進去,再搖一搖桶子讓玩具發出匡啷、匡啷的聲音,讓寶寶把玩具搖出來,寶寶覺得有趣,自然會重覆做「投入玩具」、「搖出玩具」的動作。這個動作除了讓寶寶練習抓起、投入的動作,還可以培養寶寶收納玩具的習慣,媽咪可以適時搭配一些收東西的指令讓孩子慢慢學習自主收拾玩具。
值得注意的是,寶寶在做三指抓握的動作時,常不自覺把無名指和小拇指也一併伸出,建議媽咪在訓練時抓住寶寶的末兩指限制動作,這樣才可以有效訓練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抓握能力。此外,已經具備兩指、三指抓握能力的寶寶可以讓他嘗試去翻一些硬殼書,如此也可以訓練寶寶的兩指、三指抓握能力。另外,此時寶寶開始會對「拔東西」產生興趣,因此也可以和寶寶玩拔蘿蔔的遊戲,或帶寶寶看布書,讓寶寶練習「拔」和「拆」的動作。
可能問題&病理徵象
當寶寶長到9、10個月,理應發展出「三指抓握」和「兩指抓握」的能力時,要觀察孩子是否順利發展出這些能力。如果寶寶的抓握動作仍停留在「用手掌抓」或「用五根手指抓」,無法用三指或兩指抓握,代表孩子的動作發展停滯,有可能是認知發展偏弱,應儘速到醫院檢查。
★1歲~1歲半
發展表現
寶寶滿1歲以後手部動作就開始進入「操作」的階段,這個時期主要發展的是「掌指操作」能力。掌指操作能力包含三個動作,分別是「傳送」、「轉移」和「旋轉」;傳送的動作方向通常是垂直,轉移是平行,旋轉則是翻轉。其中,「傳送」又可以分成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一是用手指抓起東西以後放到手掌中然後握住,這種動作多半出現在1歲~1歲3個月;一是將手掌握住的東西抽出來用手指拿,這種動作多半出現在2歲~2歲半。「轉移」的動作表現則是將小拇指抓的東西轉移到大拇指,或大拇指抓的東西轉移到小拇指,用白話形容,就是拿一支鉛筆,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筆尖,然後逐漸往上移動到靠近橡皮擦的地方。這種動作比較複雜,多半出現在3歲~3歲半。「旋轉」同樣分成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一是簡單旋轉,以積木舉例,寶寶會拿著積木從一面翻轉至另一面。這種簡單旋轉所翻轉的角度多半不大,大約是90度左右,寶寶會做各面翻轉,一次一面。另一個則是複雜旋轉,複雜旋轉的角度比較大,大約是180度,也就是將積木從正面轉到背面。
另一方面,此時寶寶開始會疊直徑約3~5公分的積木,這屬於簡單的雙手操作遊戲。通常1歲左右的寶寶可以疊2個積木,1歲~1歲半則會疊3個以上。
訓練技巧&適合玩具
12~13個月的寶寶會拿著湯匙做出各種動作,譬如在杯中攪拌或敲打杯緣,到了13~15個月左右則逐漸可以比較穩定的拿著湯匙。此時可以握著寶寶的手教他拿著湯匙吃飯。雖然寶寶拿湯匙的姿勢可能是整隻手掌正握或反握握住湯匙柄,但此時還不用幫他調整姿勢,重點是教會他自己拿湯匙吃飯,並讓他養成自己吃東西的習慣。如此持續練習,寶寶大概到2歲~2歲半就可以吃得很好。
除了訓練寶寶用湯匙吃飯,此時也可以開始讓寶寶玩一些操作性的玩具,最典型的操作玩具就是「串珠」。陳宜男組長指出,在做串珠訓練時,初期可以將珠子串到一半露出一點線頭,讓寶寶用兩指抓握的能力將線頭整個拉出來,先讓寶寶學會「拉線」,之後再帶著寶寶做串珠的動作。如此持續練習,進展順利的孩子大概到了1歲半~2歲就可以自己串珠。不過這種串珠型玩具因為很容易被寶寶吞入口中,最好選擇直徑3~5公分的珠子比較保險。大珠子除了可以防止孩子不慎吞入,也比較便於操作。如果家中沒有串珠型玩具,也可以到文具店購買大珠子,再用竹筷子或竹籤(表面須磨平)代替木棒讓寶寶練習把珠子串進去。
此外,也可以讓寶寶玩一些簡單的形狀配對玩具,初期以圓形為主(孩子最早會的配對形狀通常是圓形),譬如木頭材質的圓形配對球/棒,讓寶寶練習將小球塞進洞洞中,或將木棒插進洞洞中,洞口尺寸最好在0.5公分~1公分之間,愈大愈好。智慧型小豬撲滿也是一個很好的玩具,媽咪可以將錢幣口轉到孩子投得進去的位置,讓寶寶握住錢幣、把錢幣投進去,類似的玩具還有海盜木桶插劍。
陳宜男組長表示,為了讓寶寶建立成就感,家長在訓練過程中應適時給予協助,不要讓寶寶自己瞎投,以免降低他的練習欲望。此外,要提升寶寶的配對能力、讓他更準確的將配對物品放進洞中,平常在路上經過扭蛋機、飲料販賣機或在停車場繳費時都可以抓著寶寶的手帶著他投錢幣。
可能問題&病理徵象
這個時候寶寶基本上已經脫離了口腔期,所以在從事「玩」這個行為時會專注在手部動作上。如果寶寶在這個階段仍然一拿起玩具就往嘴巴塞,或一拿起玩具就做敲敲打打的動作,沒有太多操作能力(譬如收拾玩具),代表寶寶可能有認知方面的問題。
小提醒
寶寶在發展出掌指操作能力以後,媽咪的訓練重點就是讓寶寶學習自己拿著湯匙吃飯。一旦寶寶可以自己用湯匙吃飯,未來無論是拿筆、使用剪刀、組裝積木或是使用筷子也都會很順利。換句話說,掌指操作能力會影響寶寶未來操作功能性物品的能力。也因如此,此時就要讓寶寶接觸各式各樣的玩具,培養他獨立操作的能力,這樣寶寶未來在脫離父母的引導後才有能力自主操作不同的玩具或用具。
常見4大迷思…專家解惑
Q:防止寶寶抓臉、吃手,必須戴護手套?
A:許多媽咪在選購嬰兒用品時都會「敗」一雙寶寶的護手套,護手套除了標榜保暖,還有預防寶寶抓臉、吃手的功能。但寶寶真的需要戴護手套嗎?陳宜男組長表示,關於吃手的問題,因為人類天生就有吸吮反射,所以出生後會自然將手放到嘴巴吸吮,2、3個月的寶寶吃手屬於正常行為,只要將寶寶的手洗乾淨,不需要特別限制。除非寶寶到了7、8個月仍有吃手的習慣,家長才需要注意。至於拍打臉部或嘴巴,3~6個月的寶寶用手掌碰觸身體是要獲得感覺刺激,只要定期為寶寶修剪指甲,也不需要太過限制。提醒媽咪,孩子在發展手部動作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刺激和探索,手套只會成為動作發展的絆腳石,與其總想著「如何保護」,不如多讓孩子去探索周遭環境促進發展。
Q:提早拿筆可以促進手部發展?
A:有些人為了讓孩子未來能靈活拿筆寫字,在寶寶1、2歲時就教他拿著蠟筆畫圖或著色。但陳宜男組長提醒,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拿筆」只能當作一種體驗或探索行為。因為寶寶尚未發展出拿筆能力,硬要他坐定位拿筆畫圖或著色反而會使他產生壓力,進而對拿筆這個動作產生排斥。如果要鼓勵寶寶拿筆畫畫,最好讓他「自由發揮」,譬如在哥哥姐姐拿筆畫圖時安排他坐在旁邊,讓他自己決定是否拿筆畫畫、怎麼拿筆,如此才不會揠苗助長。
Q:抓寶寶的手摸燙的東西可以幫他學習規避風險?
A:有人主張在孩子發生危險前「先讓他知道什麼是危險」,譬如抓著寶寶的手去碰熱杯子,讓他感受什麼是燙。但陳宜男組長表示,要讓孩子學習什麼是危險,應該是遇到狀況時再做機會教育,而不是創造狀況去教育他。因為這個動作並不是寶寶的自主行為,當他感覺疼痛不適就會以為大人在欺負他,反而會讓他混淆。
Q:寶寶2歲多還不會比123就是有問題?
A:陳宜男組長說,臨床上曾有家長向他反應「孩子已經2歲卻還不會比YA或比1、2、3的手勢」。但這種手指分離動作其實沒有絕對的發展時間,某些孩子或許1歲左右就可以比出YA的手勢,某些孩子則可能要到3歲才能做出這些手勢,這與寶寶的個別發展速度有關。所以如果寶寶做出分離手勢的時間比較晚,也不用太過擔心。相對的,五隻手指合起來的擊掌動作(Give me five)在6、7個月就應該發展出來,假使孩子遲遲無法做出擊掌動作,就要留意是否有發展遲緩的問題。
文章來源:懷孕‧生產‧育兒‧情報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