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的健康與家居環境的清潔密切相關,父母們都懂得這個道理。但是孩子們最經常接触、有時還放在嘴里咬的玩具該如何清潔和消毒呢?有些媽媽擔心清洗后會影響玩具的功能,比如一些電動玩具;有些媽媽擔心消毒劑殘留在玩具上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怎樣做才是正確的方法呢? 

首先家長要明確的概念是,我們清潔和消毒玩具的目的不是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完全無菌的環境,而是經常地、及時地用清洗消毒的方式來降低不斷繁殖著的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內細菌病毒的數量和濃度。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干凈”和“清潔”的概念。北京和睦家醫院兒科專家崔玉濤說,生活在完全無菌環境的兒童反而容易生病,因為孩子的免疫系統得不到鍛煉和發育,就會變成易感人群,一旦接触少量的細菌病毒就會生病;如果能經常地接触少量的細菌病毒,反而會使人的免疫系統保持一種積極的活躍的狀態,有利於嬰幼兒免疫系統的發育,保持嬰幼兒身體健康。 
 




●關於玩具的清潔消毒我們應該掌握的原則有: 

第一,玩具在購買后應先清潔再給孩子玩。從商店買回的嬰幼兒衣物、玩具、用品雖然是新的,也應該先清潔再給孩子使用,如果是別人贈送的東西更要這樣做。玩具在生產、包裝、運輸、售賣的各個環節不可避免地會沾染到一些看不見的細菌病毒,清洗一下再給孩子玩會更安全。 

第二,玩具清潔消毒的頻率通常以每週一次為宜,家長也可以根據玩具的使用頻率和材質靈活掌握。週末的時候可以告訴孩子玩具也要洗個澡,然后和孩子一起做,清潔玩具的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衛生習慣和勞動能力。有些家庭請保姆幫助清潔家居環境,家長要叮囑保姆不要用同一塊抹布到處擦,尤其不能用清潔家居的抹布來擦拭孩子的玩具,抹布上附著著大量的細菌病毒,用清潔家居的抹布來擦拭玩具,只會越擦越臟。 

第三,要選擇適合的清潔消毒用品。崔玉濤大夫提醒家長,應該選用嬰幼兒專用的清潔劑、消毒劑,不要用普通的消毒劑為孩子的玩具消毒,因為這些消毒劑可能會對孩子的呼吸道產生刺激。 

第四,玩具洗滌后要用大量清水沖洗(電動玩具除外)。用流動的清水沖洗非常重要,可以盡量減少洗滌劑的殘留。玩具清洗后要在通風和陽光直射處晾晒,徹底風干。所謂“干凈”,包含兩個概念,“干”和“凈”。“干”很重要,在干燥的環境下,細菌病毒的繁殖速度比在潮濕的環境下要慢得多。 

●根據玩具不同的材質和類別,清洗消毒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毛絨玩具的清潔 】 

可使用:嬰幼兒專用的洗衣液 

毛茸茸、触感柔軟、憨態可掬的毛絨玩具是孩子們的最愛。毛絨玩具與我們穿的衣服材質很接近,我們用一些嬰幼兒專用的洗衣液來清洗就行了,抗菌防螨功能的更好。因為洗衣機內也會積存繁殖一些細菌病毒,所以最好手洗毛絨玩具,充分漂清后在向陽通風處懸掛晾干,陽光中的紫外線也可以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 

★【塑膠玩具的清潔 】 

可使用:干凈的毛刷、嬰兒專用的奶瓶清潔液 

塑膠玩具是最常見的玩具,每個家庭都有很多。塑膠玩具與奶瓶的材質相近,我們可以用嬰兒專用的奶瓶清洗液來清潔它們。在干凈的嬰兒浴盆或家庭浴缸內注入清水,放入塑膠玩具,用干凈的毛刷蘸取嬰兒專用的奶瓶清潔液刷洗塑膠玩具,然后用大量的清水沖洗干凈,放在網兜內懸掛晾干,也可以放入干凈透氣的塑料籃筐內自然風干,且要日晒和通風。 

★【固齒玩具的清潔 】 

可使用:奶瓶刷、嬰兒專用的奶瓶清潔液、奶瓶消毒鍋;餐具消毒柜 

孩子到了長牙齒的時候總要咬一些牙膠來磨牙,這些直接接触孩子口腔的玩具該如何消毒呢?固齒玩具的清潔消毒要嚴格一些,有些固齒玩具都可以用消毒奶瓶的方式來消毒:在刷洗奶瓶時,可以同時用奶瓶刷和奶瓶清潔液把固齒玩具也刷洗干凈,然后與奶瓶一同放入奶瓶消毒鍋內用高溫蒸汽消毒。不能用高溫消毒的固齒玩具也可以放入家庭用的餐具消毒柜,用紫外線和臭氧來消毒。為了慎重起見,在購買這類玩具時,家長應仔細閱讀說明書或詢問導購員,弄清您所購買的固齒玩具可以用什麼方式消毒,不能用什麼方式消毒,以免造成玩具損坏或材料變質。 

★【木制玩具的清潔】 

可使用:干凈的紗布或手帕、嬰兒專用的奶瓶清潔液 

木制玩具以其絕佳的手感和益智功能越來越受到家長和孩子們的青睞。但木制玩具在潮濕的環境下容易發黑霉變。我們在清潔木制玩具時,先用一塊干凈的紗布或手帕蘸取奶瓶清潔液擦拭木制玩具的表面,再用大量清水沖洗,最后用干凈的紗布或手帕把木制玩具表面的水珠抹凈,每件分開擺放在清潔的平面上晾干,晾晒時還要翻動一下,讓不同的側面都能充分干燥。 

★【電動玩具的清潔 】 

可使用潔凈的濕布;無菌紗布和75%醫用酒精 

電動玩具的清潔是家長們比較頭疼的,擔心不小心進水會損坏里面的電子元件,使玩具喪失功能。在電動玩具清潔前要先拆下電池,然后用潔凈的濕布擦拭。想徹底消毒電動玩具,可以從葯店購買無菌紗布蘸取75%醫用酒精來擦拭表面,等酒精完全揮發殆盡后再給孩子玩。 

★【戶外玩具的清潔 】 

可使用:干凈的布塊或毛巾、肥皂、水;75%醫用酒精 

有些家庭在庭院里為孩子安放了秋千、滑梯等 

戶外玩具。這類玩具用干凈的布塊或毛巾、肥皂、水來清潔就行了。如果想徹底消毒戶外玩具,可以用干凈的布塊或毛巾蘸取75%醫用酒精來擦拭。 

●有些忙碌的父母可能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很經常很細致地清洗消毒家中的玩具,沒有關係,即便只用清潔的濕布經常擦拭玩具表面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家長還要提醒孩子從外面回家后,不要馬上触摸家中的玩具,應洗過手再玩,這樣就不會把外面的細菌病毒帶回家了。有些拿到外面玩的玩具,回家后應及時用肥皂和水清洗后再給孩子玩。對於那些已經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孩子,家長可以更輕松些,定期用肥皂和水清潔玩具就可以了。


文章標籤

yowon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寶寶已完全掌握了母語口語的表達,甚至他有時所使用的語言比父母的還要精彩,豐富。寶寶在不斷完善簡單句的同時,已經嘗試著說複合句了,並且在說話時能夠離開具體情境表達一些意思了。寶寶現在無所不能。走路、站立、跑步、跳躍、蹲下、滾、爬高、越過障礙物等等,…寶寶做這些動作時不再需要集中精力了,他不知疲倦地玩耍,千萬別認為他在瘋玩,寶寶正是在玩中學習,學習中玩。

多跟寶寶講講話     抓住語言發展關鍵期     兒童「語言發展遲緩」的界定與教育     如何跟小小孩說話(0至6歲)
願意讓女兒輸在起跑點---吳淡如     育兒專家提醒兒童謹慎食用六種超市危險食物     天天玩平板! 2歲童近視逾百度
孩子愛頂嘴的真正原因,和家長的應對方法!     李國修&王月:我就是要他功課爛     原來教養不需要發脾氣
 




豐富的情感表現
雖然寶寶在2歲左右就會開始有情緒上的表現,不管是在開心、生氣、難過等等,但是在2歲時寶寶的情感表現都只是單單就自己本身來表達,比較無法能夠感受到他人的情緒,在接近3歲的寶寶,不僅會表達自己的情感外,也較能感受到他人的情感,例如家人開心大笑時,寶寶也會感到開心,如果身邊的人傳達出悲傷的情緒,事實上寶寶是可以感受到那悲傷的氣息,也會因此而傷心流淚。

孩子,你到底在「ㄏㄨㄢ」什麼?     爸媽不抓狂完全手冊     情緒收放,是學來的!     導正12大幼兒偏差行為
掌握育兒7法寶 親子更麻吉     如何才能不生氣-代替處罰的9種方法     孩子亂發脾氣7項改進方法
 
學習筷子的使用
在台灣人的飲食習慣上,單靠刀叉進食還是有些許的不方便,寶寶現在可以慢慢的學習使用筷子,市售有許多幼童學習筷,兩枝筷子相連,有效使指頭的運動一致,幫助寶寶以正確的手勢,快速的學會拿筷子,媽媽可以多多利用。只要經過反覆的練習,慢慢的寶寶也可以順利的利用筷子吃飯。

寶寶早用筷子的三點好處      2~3歲階段~強健大、小肌肉遊戲     用左手‧用右手 一樣好     孩子吵著買東西
 
脫離尿布
在經過媽媽的教導後,多數寶寶不論在大號或是小號前,都會先通知爸媽,在2~3歲的寶寶差不多可以慢慢脫離尿布的使用,但是偶爾還是會有失誤的時候,因此在夜晚可以讓寶寶包著尿布,避免夜晚意外的發生,媽媽也不需要整張床清洗,如果寶寶在夜晚睡眠上的已經不太會尿床,媽媽可以試著將夜晚的尿布取下,漸漸的寶寶也會習慣沒有包尿布的睡眠,在睡前先上廁所,簡單的小步驟都可以讓寶寶舒適的睡覺。

何時幫寶寶訓練上廁所?     如廁訓練     大小便訓練 step by step     排便訓練,中式方法PK美式方法
 
----------------------------------------------------------------------------------------------------------
寶寶照護
先前寶寶在穿脫衣服、褲子、襪子等都很上手,但是在有扣子或是帶子等則不容易穿脫,對寶寶而言脫衣服相對簡單,穿衣服卻顯得困難,此時的寶寶即使衣服上有扣子或是綁帶,經過媽媽細心重複的教導,已經可以自己穿脫衣褲了,每件衣褲的設計不同,偶爾還是要媽媽在旁幫忙寶寶一下,如果還無法自行解扣或是扣上的寶寶,媽媽也不需要擔心,幾次的反覆練習聰明的寶寶很快就會學會了。

輸人不輸陣 孩子太矮,有問題嗎?     小孩說話臭乳呆 盡早矯正     孩子感冒症狀處理法
 
寶寶從2歲開始想獨立起,在日常生活習慣上就開始想自己做,例如:自己穿脫衣褲、自己刷牙、自己洗澡、吃飯、睡覺等等,在2歲時的寶寶心中所想的是以自己為中心,深深認為自己能夠辦到,但是卻心有餘而力不足,接近3歲的寶寶已經不再是之前那個自我感覺良好的寶寶了,3歲寶寶學習力強,除了會觀察四周之外,模仿力、理解力、行動力各方面都發展迅速,從模仿中學習,從學習中自行完成,因此爸媽的言行要多留意,表現出好的一面讓寶寶了解、學習。


文章標籤

yowon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個月大嬰兒-----記憶和視覺遊戲

一個月大的嬰兒睡的時間比較多,醒的時候比較少,一般來說醒來後就是要吃,或是要排便。家長將孩子喂飽後,可以在寶寶安靜時可給予適當的感官遊戲。
到一個月間的孩子對顏色還不能很識別,看到的東西是黑白的,最愛看的是媽媽的臉。可以畫大一點的父、母的臉黑白像,貼在離寶寶眼睛約20公分地方讓他看。給這個時期的孩子看黑白畫可培養他的記憶和視覺上的能力。

也可以畫一些黑白的條紋、波紋或是黑白格子棋盤等,交替的給寶寶看。在寶寶醒來看畫時,可隔三四天左右更換下一幅。如:給孩子看三天媽媽的像,然後換成爸爸的像,然後是其它的。你會發現寶寶對看過的畫已有了記憶能力。

除了給孩子看畫外,父母可以用自己的臉和有聲音的小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遊戲中可左右移動頭部和各種逗笑的臉部表情來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和模仿能力等。只要寶寶醒著,育兒者就應該不斷地和他說話,也可為日後孩子的語言能力打下基礎。

 



在育兒中,父母應該了解到的就是,與孩子互動得越早越好,逗笑孩子也是越早越好,這些都是關鍵。 @ 
*******************************************
2個月大嬰兒----發展遊戲

已滿月的嬰兒比剛生下來時醒著的時間較長,臉部的表情也開始多了起來,小手小腳的動作也開始頻繁了,力量也慢慢增加。因此對這個時期的寶寶來說,除了繼續給於他視覺刺激和聽覺刺激外,還應增加一些遊戲來鍛鍊孩子體能等。

一.抬頭看玩具

在床上墊一些毛巾或博被,使床不要太軟也不要太硬。將孩子輕輕的放在床上,讓他趴著,幫助他調整一下使他的兩臂彎屈兩手心向下支撐身體。媽媽拿著可發出聲音的玩具〈如小搖鈴等〉一邊搖一邊快樂的叫著寶寶的名字,逗引寶寶抬起頭來看。這個遊戲可以讓寶寶的背部肌肉、手臂、頸椎等處得到鍛鍊,也可讓寶寶感受到快樂的氣氛,熟悉自己的名字。

一般一天一次為宜,一次不能超過兩分鐘,以免寶寶疲累。最好是在餵飽孩子一小時後在進行,以防吐奶。孩子哭鬧時也不宜。

二.抓手指遊戲

剛生下來的寶寶就已經有了本能的反應,只要有東西放到小手心,寶寶的手就會自然收握。2個月大的嬰兒,父母可以通過遊戲來進一步鍛鍊孩子的抓握能力和手腦協調的能力以促進大腦發育。

方法: 媽媽將食指放入嬰兒手心讓他抓握,幾秒鐘後將手收回。反覆幾次後再用食指觸碰嬰兒小手掌的邊緣,看他是否有反應、也去抓。如果孩子能把父母的手指抓得很緊,這時你可以試著將孩子往上提升〈另一手在寶寶身後保護〉,握得緊、比較有力的孩子有時能被提高到坐的姿勢。

一般一天兩次為宜,每次不要超過五分鐘。

三. 散步,“介紹”事物

寶寶醒著時,父母可以在天氣好的時候抱著寶寶出去散散步,讓孩子接觸感受一下外面的環境,並可通過不斷地“介紹”周圍的事物、環境來增進親子關係和刺激孩子的語言能力,這也是早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
3個月大嬰兒---腦部發展遊戲

這個月的寶寶手眼開始協調,小手小腳的活動力越來越強,會玩弄小手,也開始想翻身動一動;對外界聲音反應較靈敏了;咿咿啊啊的喃喃自語中開始學發音。此時家長可多陪他們玩些刺激觸覺、聽覺、肢體動作等遊戲或運動,以促進寶寶的腦部發展。

一、伸手抓玩具

讓寶寶反覆練習抓握動作,有益腦部運動。

方法:經常在寶寶床頭放些玩具,讓其俯臥,媽媽可逗引寶寶去抓,或拿起寶寶的手去抓玩具,如果寶寶能抬頭用肘支撐上身,並用其中一隻手去抓玩具,表示寶寶的上肢及頸肌已開始發育。寶寶如能揮動自己的小手去抓玩具,媽媽就要給予適時的讚美,讓他知道你多麼喜歡他這樣做。

二、懸吊鬆手練習

寶寶每次在「抓」東西的同時也在練習「放手」,家長應該多給他練習的機會,懸吊運動就是很好的練習。懸吊能促進寶寶的協調能力及擴張胸部,吸進更多的氧氣供大腦使用。

方法: 給寶寶穿上好活動的T恤與尿片,讓寶寶抓住你的大拇指,然後將他的身體拉離床面幾吋,如果寶寶握不住有鬆手的感覺時,就讓他躺回床上。一天可做好幾回,每回只做一分鐘,一分鐘內可練習好幾次。因為每次寶寶支撐的時間只能五到十秒。

注意: 做任何活動前都應告訴寶寶你要做什麼,除了注意安全外,還要隨時鼓勵他:「你好棒喔!」

三、學翻身

寶寶要先學會翻身才能進一步爬行,移動身體。

方法: 有些寶寶上個月就已學會不必墊後背,或靠他人扥後背就能側翻了。如果寶寶還不會側翻,媽媽可從旁協助扥住背部,輕推臀部,使其容易向另一側翻身。接著學向左右兩側翻身,媽媽在一側逗弄他,或拿玩具吸引他,寶寶為了抓住玩具會順勢翻成側臥、俯臥,此時媽媽要守護在旁。如果寶寶學不會翻身,可能是衣服太厚、太緊或床太軟,妨礙他的行動。有些寶寶對這些練習還是有困難,可延至下個月再進行。

四、和寶寶說話

這個月的寶寶會咿咿啊啊地發出雙元音,此時媽媽應多重複他的「咿咿啊啊」去做回應,並且唇形要明顯地和他「對話」。寶寶喜歡有人跟他說話,你的微笑及聲音會使他感受到你的愛。他由你這兒學到如何發音、笑,以及親近、信賴他人。

這項活動是對寶寶最初的發音訓練,及母子交流的溫馨互動,越早開始越好。在寶寶以後的發展過程中,父母應持續與寶寶「對話」,親切地回應他發出的各種聲音。 @ 、

***************************************
4個月的嬰兒─各項發展遊戲

據專家研究報告,剛出生時嬰兒的腦容量是美國國家檔案局的十倍,出生後到三個月大之間,腦部以極高的速度成長,三個月起到六歲間是高速成長,在此之後就非常緩慢了。所以嬰兒從出生起就是學習的黃金時期,寶寶本身也很喜歡學習,家長應保握這段非常珍貴的時機,多給寶寶在遊戲中學習的機會。
滿3個月的寶寶頭圍增大了,腦力更是快速增長,他們什麼都想學,視力、手的抓放能力都進步了;會玩躲貓貓;也會對鏡子微笑了,這時可陪孩子玩相關的遊戲以促進各項發展。

一、看移動物品

寶寶視力進步了,已有調節遠近的能力,不但能看綠豆般大小的顏色鮮豔的東西,也能隨物品移動視線。

方法:讓寶寶觀察快速滾動的線軸、小球,或其他移動較遠的物體,如各種電動玩具車、小火車、街上行走的行人、移動的汽車、正在飛的小鳥昆蟲飛機、嬉戲中的小孩等,不但能訓練寶寶的注意力,也可擴大寶寶的視野和認知範圍。

此外,常常抱寶寶到室外觀看小朋友玩耍,儘早接觸同齡的小朋友,有利發展同伴關係。這時的孩子還不懂認生,是結識小伙伴的最佳時機。

二、玩躲貓貓

從4個月起的嬰兒都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

方法:拿一條大手帕蒙住自己的臉,然後問寶寶:「媽媽呢?」,為引起寶寶的驚奇,當寶寶去找時,媽媽就扯下臉上的手帕,驚喜的說:「喵~」,寶寶會高興的手舞足蹈。當媽媽臉上蒙住手帕時,一定要和寶寶說話讓他知道你在身邊,因為寶寶最怕看不到媽媽會因此而大哭起來。

下次可換個方式,把乾淨手帕輕輕放在寶寶臉上,寶寶第一次被蒙住臉可能會不知所措,這時媽媽就握住寶寶的手幫他把手帕拿開,並說:「手帕拿下來了」,多次練習以後,他就逐漸學會自己拿下手帕了。有些3個月大的寶寶還會自己藏在被窩裡再鑽出來;有的也會抓毛巾蒙自己的臉,逗大人玩,十分可愛!

躲貓貓遊戲使寶寶發現看不到的東西其實還存在,於是會去尋找,拉開手帕探索,引導他主動發掘身邊的事物。

三、找聲音

寶寶對熟悉的聲音會有反應,胎教時在胎內就被呼喊名字的寶寶,此時聽到他的名字會轉頭尋找聲音。在寶寶視力範圍外發出聲音,可以擴大寶寶的探索領域。

方法:當寶寶平躺在地板上時,悄悄走近他,並親切地叫著他的名字。在你出現他的面前時要多叫幾次,然後你停下來等他回頭。如果他沒什麼反應,再叫大聲一點。如果他回過頭來看到你了,就去抱抱他、摟摟他,然後放下寶寶,換個方向再玩幾次。為訓練他的聽力,在叫他之前不要讓他看見你。如果他做到了,別忘了給他愛的擁抱。

四、照鏡子

讓寶寶認識身體各個部位的名稱,有助於日常生活的學習。例如你告訴他「拍拍手」、「洗洗臉」,常會用到這些相關的名詞,如果寶寶對自己的身體部位越了解,越能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也可透過照鏡子的遊戲,讓寶寶很快認識自己。

方法:放一面鏡子抱寶寶到鏡前,指著鏡中的寶寶說:「這是…(他的名字)」,「寶寶笑一笑」等等。摸著寶寶的嘴、鼻子、耳朵、眼睛或其他部位,告訴他這是什麼。經常照鏡子的寶寶,會注意自己臉上的器官,較快學會認識自己;經常照鏡子的寶寶,在照鏡子時,也會有較多的表情,或笑或做鬼臉,或摸摸鏡子裡的人,十分開心。

五、跳、蹬、踢

經常讓寶寶做蹬腿、踢吊球,讓下肢自由活動,有利於將來坐及爬的學習;也可讓寶寶在你腿上跳來跳去,可發展寶寶的下肢力量,為站立作準備。

方法:
1.吊一個寶寶喜歡的有響聲的玩具,扶著他的雙腳教他「踢」,幾次以後就會了。
2.扶著寶寶腋下站立,讓他在你腿上跳來跳去。寶寶在跳躍時會刺激腦部的平衡或前區庭發育,有助於平衡活動。

**********************************
5個月大嬰兒─各項發展遊戲

這個月的寶寶會認物和認最親近者的臉孔;頭部大都已能完全挺立,聽到聲音就會轉過頭去;動作也越來越靈活,所以多陪他做些平衡活動或相關遊戲,會有助於腦部發展及各項成長的學習。

一、看吸引他的物品

如果寶寶聽到物品名稱能用眼睛準確地盯住目標,表示他已有認物的能力了。觀察寶寶最愛盯著什麼東西看,再教他認這樣東西,他就會興致勃勃地去學。教他認識感興趣的事物,對寶寶來說是件快樂的事,所以媽媽平時就應多留意什麼東西最能吸引寶寶的目光。

方法:多數的寶寶都喜歡看燈,以此為例作說明。媽媽邊說:「燈,燈」邊把燈打開又關掉,使燈忽暗忽明,使他從注視你的嘴型轉向注視燈。也可拿著寶寶的手摸摸燈罩,然後開燈點亮時告訴他:「燈」。每天至少練習五次,直到你說「燈」時,他就能盯著燈看為止。這已表明他已了解這個字代表的是什麼,這也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開始。

二、尋找聲音

寶寶能順著聲音用眼睛找到掉落的物品,表示他的視覺與聽覺靈敏,能循聲尋物了。有的寶寶125天左右就學會尋找落地的響物,多數的寶寶約在155天才有這項能力,你可試著記下自己寶寶的學習天數。

方法:
1.將會發響的金屬湯匙或玩具當著寶寶的面丟到地上,看寶寶是否會循聲尋找掉落物品。
2.媽媽在寶寶房間某處將玩具或物品弄出聲音,邊說:「寶寶聽聽,哪兒有聲音啊?」觀察他是否懂得將視線轉移去尋找聲音的來源。可重覆練習幾次,聲音由強轉弱,由近到遠,並變化不同的方向。

三、舉高降下

將孩子拋入空中然後接住(多數是爸爸在做),讓孩子在大人膝上跳來跳去,這2個簡單的動作,就可刺激孩子腦部的前區庭發育及平衡發展。

方法:用虎口撐在寶寶腋下,讓他面向你輕輕舉起,以便你們能互相看見,並開心的告訴他:「你是一架飛機,飛啊,飛高了!」;放下時告訴他:「降落了,飛低了!」上升時速度不宜太快,以免嚇著寶寶,最好能一直注視他的眼睛,使他有安全感。

如果寶寶已能適應了舉高降下的遊戲,看寶寶的反應可試著玩輕輕往上拋的遊戲,但注意不要做太激烈的動作,不要拋得太高,以免危險和造成寶寶精神緊張。加上孩子的大腦還在發育中,千萬不要做太大動作的刺激遊戲喔! @ 、

*****************************
6個月大嬰兒─ ─各項學習遊戲

寶寶越長大活動力越強,越渴望習各項技巧,這時他需要多多練習以獲取經驗,我們應給他合適的環境及充分的機會。不要將寶寶關在遊戲欄、嬰兒床或其他「監牢」中,以免喪失大好的學習機會。寶寶希望與你在一起,及喜歡用自己的能力去探索世界,別忘了多陪陪他給他快樂的學習時光,通過親子之間的遊戲能增進親子感情,對寶寶的智力發展和心理發展方面是大有好處的。

一、學傳手

寶寶能應用拇指與其他4指相對彎曲,就能拿穩東西。寶寶學會單手拿穩物品後,可練習兩手同時握物及將物品由一手傳至另一手。

方法:拿2-3個比寶寶嘴巴稍大又能吸引他的東西,例如小瓶、小盒、小玩具等,但不能太小以免他放入口中,發生危險。要同時拿多個吸引他,如果一次給他一個,他可能會扔掉手裡的東西而去拿另一個。最好不要將他扔掉的東西再還給他,這樣他就會發現扔掉就會失去,於是他漸漸知道在拿新東西時,就會把手中東西換到另一隻手裡,再去拿。這時大人應給他適當的讚揚和鼓勵,因為寶寶學會傳手是手的靈巧度又進一步了,你的鼓勵會使他更穩定的學習。

二、騎馬聽兒歌

讓寶寶邊聽兒歌邊配合韻律作動作,可培養孩子用動作表現語言。在愉悅的環境中,重覆聽同一首兒歌,同時感受韻律,同時學會把歌詞和動作連結起來,對日後語言及兒歌背誦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

方法:抱寶寶和你面對面坐在你的腿上,握住他的手唱兒歌,腿部隨節拍跳動讓他有騎馬的感覺。唱到關鍵字如「飛」、「跨過河」等,就把寶寶舉高;或配合節奏、歌詞使他身體向後傾倒;或動作加大一些。反覆練習幾次,以後只要唱到這些歌詞時,他就會主動做這些動作了。這是讓寶寶很愉快的一個遊戲。

三、學爬行

正常嬰兒在出生幾個月內,便會腹部貼地用手臂與腿的力量,使身體前進,這種動作稱為爬行。當寶寶開始爬,他已進入人生的重要課程之一,他需要多多爬行來促進腦部發育,你要給寶寶一個適合爬行的環境及誘因。

方法:給寶寶穿著易於活動的服裝,讓他俯臥用前臂支撐前身,腹部貼床,你在前面拿玩具逗引他爬行。讓他學會用一隻手臂支撐身體,另一隻手為去拿玩具而繼續前進。不要一開始就放一堆東西在他身邊,他就可能哪兒也不想去了,將玩具放遠些讓他多爬幾分鐘。

寶寶最大的快樂之一就是跟在你後面爬來爬去,專家建議一天最少要有十分鐘你在地上與寶寶在一起, 他會為你的讚美與擁抱而快樂的爬向你。

四、帶寶寶小跑步

這是一項很好的平衡活動,對三度空間發展也有幫助,請在一個安全、可自由活動的地方進行。

方法:將寶寶抱在胸前,小心支撐好他的頸部,帶著他在室內小跑步,讓他體會身體跳動的感覺。專心看寶寶反應,並告訴他你們正在進行什麼活動,注意跑步不宜過大。當他的頸部發育到能撐住自己的頭時,可加快速度並改變姿勢,讓他體會從不同速度與不同角度看事物。 @ 、

**********************************
7個月大嬰兒—各項開發智能遊戲

滿6個月的寶寶多數會坐穩而且學會連續翻身;手更加靈巧了,能頻繁地用手抓東西往嘴裡放,所以不能在寶寶周圍放置尖銳或過小的物品,以免造成危險;跟上個月相比多認識了1-2種新的物品名稱,也會模仿大人做一些動作或手勢,如「再見」、「謝謝」等等。
寶寶的頭腦像個寶庫,你越開發寶藏越多;你給寶寶越多練習與學習,產生的動作效應就越多,腦部的發育就越發達,智力就越高。即使腦部損傷的寶寶,據專家表示只有增加活動頻率及持續時間,就會有明顯進步與變化,所以家長要經常陪著寶寶學習,耐心而親切地陪他們度過人生最寶貴的學習階段。

一、連續翻滾

滾動能鍛鍊前庭和小腦的平衡,如果寶寶還不會翻滾常常是因為大人沒給他練習機會,只是讓寶寶學坐忘了讓他練習翻身。學會連續翻滾是寶寶學會爬之前唯一能移動位置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學習項目之一。

方法:在有足夠面積的場地,將障礙物移開,在地板上鋪上毯子或涼席。家長拿玩具誘導,先將玩具放置一側使寶寶側翻;接著讓他從側翻變成俯臥;再從俯臥變成仰臥;最後學會連續打滾。為拿到遠方的玩具,寶寶會連續翻滾向遠方移動。大人可利用皮球、小跑車等引誘他滾到遠方拿玩具。如果有必要大人可協助寶寶,用手輕推他的肩部和臀部讓他順利翻身,有了成功的經驗寶寶就更願意學習了。

二、撿豆豆

讓寶寶用手撿蠶豆般的小東西,藉以訓練拇指與食指的對捏拾取細小的物品,這一精細動作有利於促進大腦功能發展與手、眼的協調。

方法:準備一些乾淨的的蠶豆讓寶寶去撿,大人要在「」一旁看護,避免寶寶將蠶豆吞入口中。如果沒有蠶豆,可用鈕扣、棋子等代替。

三、學手勢

每個家庭使用的手勢都不同,有的家庭先學會「再見」、「握手」;有的家庭先教「親親」、「碰碰頭」等。只要寶寶學會用動作表示語言,哪種先學會都可以。這是寶寶與人交往的開始,家長應鼓勵寶寶做表示語言的動作,家人也要經常對他微笑或做再見等手勢,將來他會比較容易與他人相處。

方法:利用適當時機教手勢,例如當親人要離開時,大人抱著寶寶說「再見」,並抓住他的手做揮手動作,讓他知道這就表示「再見」;寶寶從別人手裡接過玩具或食品時,家長拱起他的雙手上下搖動說「謝謝」,你可示範幾次給他看,要讓他看見你的手勢和嘴型。

四、測觀察力

寶寶在遊戲中發現自己正在玩的玩具被拿走了,會啼哭、亂動或尖叫,就表示他對周圍的事物有反應,已具備觀察能力了。如果寶寶毫無反應,表示他的觀察能力還未發育,較小的幼兒會認為,「看不見,就是沒有了」他也不想去找了;或者他周圍玩具太多了,可悄悄地將玩具拿走,只剩他手中的一件,再當面將他手中的玩具拿走藏起來,試試看他有無反應。如果寶寶開始有觀察能力時,可做另一項遊戲。

方法:
1.將寶寶手中的玩具取走放入口袋中露出一截,他會伸手去將玩具取回。由於寶寶能覺察到自己的東西不見了想要去尋找,大人可進一步和寶寶玩捉迷藏的遊戲。

2. 坐在地板上,手裡拿個玩具讓寶寶看,然後把玩具藏在身後或塞到被子下面露出一小部份,說:「玩具呢?」引誘他去尋找。如果他不想去找,再把玩具拿給他把玩一下,或拿他的小手摸一下鼓起的被子,讓他自己將玩具拿出。經過幾次重覆練習,寶寶就知道東西不見了,可以再找回,會試著用手去探索,或掀開被子或摸鼓起來的地方,於是他的觀察力就在他的好奇心中逐漸展開。

五、敲一敲

這個階段的寶寶都喜歡拿起物品就敲,把東西敲響了他就樂了。此時寶寶不但能握穩東西,還能弄出聲音,這是更進一步的表現。

方法:家長給寶寶準備一些小塑膠碗、厚玻璃瓶、木板、積木、響鈴…等之類的東西,讓孩子拿著小木棒敲敲打打;或拿起2個積木對敲,感受敲擊不同質地的物品所發出不同的聲響,並訓練寶寶手的靈巧性。 @ 、
*********************************
8個月大嬰兒—各項開發智能遊戲

讓嬰兒從出生那一天起,給他充分的刺激與良好的學習誘因,是父母的責任。媽媽要給予寶寶足夠的刺激,讓其腦部的神經迴路得以打開,智力才能逐漸發展。而人腦則是產生各種心理現象的重要器官,包括了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興趣、性格……等。所以要培育傑出優秀的人才,請擅用智能開發,除了能開發小孩的智能外,還要培育他樂觀進取的態度、契而不捨的毅力、專注的精神,及善良、真誠、寬容等的良好人格。
寶寶從5個半月起,經常用眼睛、耳朵、雙腳、手腕和身體接觸外界,週遭世界對他而言,更加寬闊而具吸引力。不過這個階段的寶寶,記憶能力還不夠發達,所以對各項學習活動要反覆練習,透過遊戲增加他的短暫記憶、專注力及思考能力。父母應經常逗引寶寶,多和他互動,他的智能開發就在你的關懷中茁壯成長。

一、你藏他找

讓寶寶玩各種不同類型的「躲貓貓」的遊戲,可以培養孩子懂得去期待事物發生的能力,提供重覆的刺激,也能有效增加對事物的短暫記憶,而短暫記憶是發展長期記憶重要的基礎。在玩「躲貓貓」或「藏東西」的遊戲的過程中,訓練寶寶記憶媽媽沒蒙上手帕時在哪裡,不見了要如何去找;東西被藏起來了,只要知道在哪裡就能找到。這正是可以訓練寶寶記憶、觀察、思考、等待、探索、語言學習…等能力很好的遊戲。

遊戲方法:
1.可重覆玩前幾個月的「躲貓貓」遊戲,用手帕蒙住自己或寶寶的臉,讓他掀開手帕;或將玩具藏於身後、棉被中露出一小部份讓他去找,遊戲中別忘了要一直和寶寶說話喔。

2. 把手帕當著寶寶的面蓋在玩具上,看看寶寶會不會動手去掀開。如果寶寶不會去掀,可換條透明的手巾,因為寶寶還認為「看不見就是不存在了」,看見了自然會去拿。引導寶寶去觀察、探索,短暫記住眼前的事物,如果他辦到了,給他愛的擁抱或讚美,這不但可促進親子心靈的契合,更可讓寶寶感受到被愛的感覺,這種滿足感正是激發他學習新事務的原動力。

二、學會「不行」,懂得「坦然面對」

寶寶自5個月大左右就看懂大人的表情,知道大人是生氣還是高興。這個月他更進步了,能理解大人簡單的詞彙而抑制自己的行動,約束自己的行為,此時應教他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據專家研究在遊戲中或生活當中,同時教他學會等待某事務的發生,習慣了等待,學習等待後就會有愉快的結果,自然就學會遵守規定而學會耐心對待。

1.當寶寶想去做不適當的行為時要制止他,如果做倒你的要求時要讚美他。例如寶寶想去摸插座或碰觸燒燙的水時,要撥開他的手,嚴肅地告訴他「不行!」讓他知道這是不可以做的事。這時媽媽的表情不可微笑,否則寶寶不知道你生氣了。重覆教幾次後,如果他看到這些物品不再去摸了,記得要親親他、摸摸他的頭鼓勵他說:「你好棒,真的不去做….」,及早教他遵守家規是很有必要的。

2.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希望寶寶遵守,但他又不容易做到的,這就需要你教他學會約束自己的慾望,而應該學會去「坦然面對」,而且要趁早教比較好,等他長大了就不容易做到了。例如:抑制不想收拾玩具的情緒,學會玩具要好好收拾;沒到看電視時間,要抑制想看電視的慾望,學會遵守規律及等待。一開始時,寶寶可能會任性哭鬧,媽媽要堅持原則,等他感受到因為做對了而被讚美的愉快經驗時,自然就學會了「坦然面對」。

三、扔東西

在寶寶成長過程中有許多行為看似不好,其實是正常現象。例如這個時期的寶寶喜歡把手裡的東西反覆扔到地上,還樂此不疲。在反覆的過程中,其實他就在認識許多新事物,也是一種學習,所以媽媽不要阻止他,應趁機給他更多的刺激,教他認識更多的事物。

方法:準備一些重量、質感不同的玩具,例如積木、羽毛、紙片、耐摔的小玩具、小塑膠碗等,讓寶寶把玩,在寶寶的床下或他經常出入的地方放一個大籃子,逗引他把手中的玩具往籃子裡扔。扔完後,媽媽將物品集中籃內,再一一取出並介紹物品的名稱和用途。一開始寶寶可能扔的不準,媽媽要抓著他的手教他對準。

這項活動可訓練寶寶的注意力、模仿力和掌握空間方向的能力,也能讓他累積對事物特徵的經驗,例如積木會重重落地,羽毛會在空中飄再緩緩落地等。

四、獨自玩耍

專心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儘可能不要去打斷遊戲中寶寶的專注情緒,讓他長時間獨自專注於一種遊戲或一個玩具中,時間越長越好,這樣可以培養他的專注力及思考能力。

方法:拿日常隨手可得的東西,如杯子、鍋蓋、木槌、湯匙等,讓他摸一摸、敲一敲,把玩把玩,甚至放倒嘴裡嚐一嚐也可以。一次只給少樣玩具或拿些乾淨的廢紙讓他撕扯著玩,紙張可多樣,由薄到稍厚,由大到小,寶寶只要拿到紙就會撕得精光,玩得十分開心。撕紙遊戲不但可鍛鍊他的小肌肉群,還可培養他思考遊戲意義的能力,及享受獨自玩耍的樂趣。

五、平衡感遊戲

平衡感好的孩子較不易跌倒,也較能做跳躍等體操動作。撐住寶寶的腋下,讓他用腳蹦蹦跳跳;或將寶寶丟高高的遊戲;或抓住寶寶雙腳讓他倒栽蔥的姿勢,都可以培養平衡感。做平衡遊戲時要特別小心寶寶的頸子,可套個頸圈,及注意脖子的保護。

遊戲方法:
1. 丟高高
自己躺下將寶寶往上拋,邊說:「飛高高!飛高高!」速度先快後慢,讓他體驗不同速度的感覺,別忘了邊玩邊鼓勵他喔!這個遊戲適合各種時期,能促進身體平衡,增加運動機能。

2. 倒栽蔥(頭垂直朝下搖動)
如做過前面丟高高遊戲,可進行這項活動。抓起寶寶的雙腳呈倒立姿勢,再緩緩地前後搖晃,在到立及搖晃中就能增強他的平衡感。請記住不要抓寶寶的襪子或鞋子,因為可能會鬆脫,一定要抓他的腳。 @ 、

*******************************
9個月大嬰兒-各項成長遊戲

許多家長都知道教育應從零歲就開始。從出生到學會說話大約是一年時間是零歲期,這時嬰兒腦部發展速度非常驚人,幾乎每分每秒都在飛快增長,是提昇幼兒智能的最佳時機。
8 個月-12個月大左右屬於寶寶的學步期,當他能腹部離地爬行到扶著東西站立,到自行跨步決定自己的前進目標時,就邁入了另一個智慧階段。寶寶每天忙著探索豐富的世界,他的好奇心超乎你的想像,每一件事物,每一個聲音都吸引著他,所以不要把他關在嬰兒床或特定小範圍內,這會阻礙他們成為天才的機會。將家中危險物品收妥,並告知寶寶「禁區」禁止進入;危險物品不准碰觸,給他一個自由、寬闊、安全無虞的空間,盡情去探索、學習,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及開朗好相處的性格。只要寶寶做到任何事,一定要給他擁抱或讚美喔,這時他最期待的喜悅!

一、爬上爬下

當寶寶學會腹部貼地匍匐爬行,漸漸地他知道要爬得快必須腹部離地、臀部抬高用四肢撐開身體向前爬。學會用四肢爬行的寶寶,已經能有效地應用四肢支撐的力量了,很快就能扶著東西站立。讓他爬上爬下可以鍛鍊足部、手腕肌肉與關節,刺激腦部發展。

方法:在床上放些大枕頭、大絨毛娃娃等大型柔軟玩具,或爸爸、媽媽躺下當障礙物讓爬寶寶從身上爬過去。當寶寶能克服困難爬過這些障礙物時,爸爸、媽媽要立刻給予讚美,讓他體會獨立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後的成就感。

二、刺激腳趾遊戲

讓寶寶光著腳丫訓練他腳趾用力,當拇指用力時,會增加對腦部的刺激。

方法:
1.拉起寶寶的雙手讓他站立,站穩後教他踮腳尖,這時大人仍需扶著他的手,讓他保持平衡。練習時間不宜過長,每天幾次,如果他不願意或臉潮紅時不要勉強。如果學會踮腳尖,可牽著他的手,讓他以腳尖走路前進。別忘了親親他,告訴他:「你好棒!」

2.讓寶寶面對面坐在媽媽膝上,拉著他雙手,他的雙腳頂住媽媽的膝蓋,稍鬆手讓他往後傾,又拉回向前倒,讓寶寶身體一前一後,刺激腳底。也可配合音樂邊唱邊玩喔!

三、拿湯匙

手指的應用也能刺激腦部發育。平時給寶寶拿湯匙或有握把的杯子,或拿些葡萄乾、鈕扣等小東西給寶寶抓一抓也有促進作用,但因東西很小要避免讓寶寶誤吞。訓練寶寶拿湯匙,不但能促進腦部發育,也能讓他享受用餐的樂趣。很多媽媽不讓寶寶自己拿湯匙,是不想弄得到處髒亂、怕麻煩,其實這是剝奪寶寶的學習機會。只要訓練得宜,寶寶也可以自己拿湯匙。

方法:在寶寶正是拿湯匙前,可在平時遊戲中讓他學會用大鏟子鏟東西。拿米粒或砂土讓他鏟來鏟去,久了他就知道要用鏟子的凹面才能將東西鏟起來,及如何拿穩鏟子將盛好的東西再倒入另一個碗中。重覆學會這些動作後,他的手變得有力,漸漸地他就能拿穩湯匙將食物放入口中了。

四、大大與小小

這時期的寶寶好奇心十分旺盛,喜歡到處摸一摸、看一看,媽媽的梳妝台、抽屜,地上的鞋子、箱子等都是他的最愛。這時家長可善用身邊的事物,教寶寶認識這個多采多姿的世界,及各項認知的慨念。

方法:將大人的物品和寶寶的物品,如衣服、襪子、鞋子、枕頭等,大小分明的東西並排在一起,反覆對寶寶說:「這是大鞋子,這是小鞋子」。或是於實際生活當中,給予機會教育教他分辨大小。例如到戶外看到停放的車輛有大卡車、小轎車,就反覆教他:「這是大卡車,這是小汽車」,不斷重覆指出大小對照的物品,漸漸地他就學會分辨大小,及認識物品的名稱了。

五、玩娃娃

這個月的寶寶不但會察顏觀色,也會模仿平日大人的言行,尤其喜歡學媽媽照顧自己的模樣。這時家長要注意身教,及教他學會關懷、同情別人。有些媽媽看到男寶寶玩娃娃就認為不妥,硬是將寶寶的娃娃拿走,這並不是好方法。其實,無論男孩女孩都是應該學會愛惜別人,懂得如何關心、照顧別人的。寶寶愛護娃娃正如你愛他一樣,讓他的愛心滋長,而不是被澆冷水。但是也要注意教導孩子性別的差異,如發現孩子異性傾向行為要及時教導,以免導致孩子日後性別意識上的錯亂。

方法:給寶寶一條可當被子的手帕或手巾,及一個布娃娃,有些寶寶就會玩起拌家家酒的遊戲。他會哄他、抱他、幫他蓋被子等,模仿媽媽照顧關懷寶寶的模樣。娃娃陪寶寶玩耍、陪寶寶睡覺,有時寶寶會跟娃娃說話,是他日常生活中最親密的夥伴。學會關懷娃娃就會關懷其他的人,善待娃娃也是寶寶學習人際關係的重要課題。 @ 、

*************************
10個月大嬰兒-各項成長遊戲

這個月的寶寶一般都能長時間平穩地坐著玩耍,讓寶寶學會專注地獨自玩耍,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平時不要過分逗弄小孩。你要盡量和他互動,例如和他說話、微笑或從旁關心他,但不要一直有事沒事就逗弄他,以免養成他粘人、磨人、任性及過分依賴的壞習慣。如果他能獨自一人很專注地玩玩具時,就讓他專心的玩,盡量培養他玩遊戲的熱忱,注意不要中斷他的玩耍或強加干涉,應該多多給予誇獎和鼓勵。
父母可從平時遊戲活動中培養他的專注力、思考能力、良好的生活習慣及健全的人格。

一、配配看

一般的積木或組合玩具常會用到重疊、插入、蓋上或拔出等的動作技巧,這些動作可讓寶寶充分運用到手指指尖或手指頭,可增加手指的靈活度及專注力。其實,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物品,也可成為寶寶的最佳玩具,例如:紙箱、紙盒、線軸、瓶瓶罐罐…..等,只要加點巧思,也可運用到以上的操作技巧,就可讓他玩得不亦樂乎喔。

方法:拿個鞋盒,盒蓋上挖2個大小不同的洞,洞口以你要寶寶插入的物品的寬度為準,例如乒乓球和小塑膠碗,讓這2件物品剛好卡在大小洞口,再拔出來。就像小寶寶喜歡把浴缸的塞子拔起來、塞進去一樣。這個遊戲不但可訓練寶寶的手指技巧,亦可讓他學會分辨大小、增加手眼協調,及專注力。

二、交朋友

寶寶看寶寶越看越有趣,寶寶喜歡和同齡的小朋友相處,看到他們會笑、會打招呼。如果寶寶不會和小朋友打招呼,有可能是沒有機會和小朋友接觸。當寶寶開始學站立時,或牽手學走路時,最好常帶他到有小朋友的地方看他們遊戲、跑步等的活動。當寶寶看到別人在學步、遊戲時會特別開心,這會促進他想要參與,而加快想學會走路的慾望,及奠定將來與人相處的良好基礎。

所以家長要帶寶寶和不同年層的小朋友交往,孩子們和孩子們在一起較少怕生,也可互相學習。但家長最好在旁觀察,如寶寶有不好的動作,或模仿他人不良的習慣,都要適時與予改正。改正不是責備,寶寶這時已懂得大人心意,不要嚇著他,以免影響他日後的學習。

三、聽聲取物

這個月的寶寶認知能力發展很快,已經學會聽聲指物,問他熟悉的東西或圖片時,他會用手指指出。讓寶寶透過聲音的重覆刺激,他會更容易學會更多的新事物。

方法:放2-3種寶寶的玩具在他手拿得到的地方,媽媽先教他玩具的名稱,然號說:「把大象拿給媽媽。」如果他拿對了,要表揚及讚美,例如說:「好棒喔!這是大象。」如果拿錯了,媽媽和寶寶一起玩這個遊戲,並介紹這個玩具的特徵。例如,大象鼻子長長的;猴子會爬樹、喜歡吃香蕉;車子會跑;兔子耳朵長長的等,這樣寶寶很快就能分辨清楚了。

四、滾鐵罐

這是很有趣的爬行訓練遊戲,能促進寶寶的全身運動。

方法:在奶粉罐裡面裝些滾動時會發出聲音的小物品,如彈珠、鈕扣等。讓寶寶邊爬邊滾動奶粉罐,物品和奶粉罐滾動發出的聲音,會吸引寶寶一直想滾動它,他會很開心喔!媽媽也可以把奶粉罐先滾到遠處,讓寶寶爬過去再滾回來。

五、蹲下撿物

前2 個月的寶寶應學會扶著東西,雙腳分開平衡地站立了;到上個月學會雙手扶著東西學路;接著就可單手扶物向前移動,這時可教他蹲下再站起來的動作。蹲下撿物是應用上下肢協調,及手、眼配合較複雜的運動,每個寶寶的成長規律不同,如果寶寶還不會,只要耐心教導,假以時日也一定學會。記得不要太勉強寶寶喔!

方法:寶寶會單手扶物前進時,大人將玩具放到寶寶的腳旁,引誘他蹲下來檢。他會一手扶著東西蹲下來,另一手去檢玩具,然後再站起來。但有時因想急著檢新鮮的玩具而摔倒,大人要在旁看護。但學步期的小孩幾乎沒有不摔跤的,小孩摔跤時大人要保持鎮定,不然反而容易嚇到小孩。

如果寶寶不敢蹲下來,不要勉強他,可以牽著他的一隻手,另一隻手學檢物,先讓他適應蹲下和站起來的動作,漸漸他就會獨立扶著家具或其他物品蹲下去檢東西了。 @ 、
************************************
11個月大嬰兒-各項發展遊戲

為了讓寶寶從出生那天起就能接受刺激,充分發揮潛能,媽媽或照顧者對寶寶而言就顯得格外重要。相對的,也必須有正確的養育方式,並具有無限的愛心和耐心。所有的養育方法都需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愛」,在給寶寶任何活動或遊戲中,要經常讚美、誇獎他的表現。當他接受到愉快的刺激時,腦中的「中腦皮質」系統就會發揮作用,使他學習順暢,因而樂於學習。

研究指出,經常受到適度刺激及關懷的寶寶,遇到困難時,自己就可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積極地付出行動。而有這種能力及行動的孩子,就是聰明的孩子。

這個月齡的寶寶自我意識更強了,很多事情喜歡「自己動手做」,例如要自己拿湯匙吃東西、自己拿杯子….等,不要大人餵他或代勞。同樣,他的認知能力越來越好,模仿能力也很強,身邊親人的一言一行都是他模仿的對象,所以大人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讓他在溫馨、祥和、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就是給孩子最好、最永恆的寶藏。

一、好好吃

看到美味的食物人人想吃,寶寶也不例外。他可能迫不及待希望食物趕快入口,但媽媽要把握餵食要訣,一定要注意:食物不能太燙,約近人體體溫即可。平時寶寶自己拿湯匙進食,不但可訓練手指靈活還能培養獨立能力,應多讓他自己來。但如果這種食物是寶寶從未吃過、喝過的,最好由媽媽親自喂他,因為大人要教寶寶用舌尖感受食物的美味。

方法:餵食時,媽媽自己先示範吃一口,邊吃邊說:「真好吃!」然後再說:「啊!」讓他打開嘴巴,給他吃一、二口後,再把食物放在他對味覺最敏感的舌尖,讓他品嘗食物的味道,不要一下子就把食物放入嘴巴的最裡面。

二、找圖遊戲

寶寶喜歡做尋找的遊戲,透過玩而學習新事物。讓寶寶學習把言詞和圖片連結起來,記憶圖片的名稱,練習手的動作和爬行的動作,及增加記憶能力。

方法:在大紙盒上貼一張寶寶熟悉的圖片(如動物、水果、汽車、家人照片….等),和他一起坐在地板上,跟他說這張圖片的特點。例如「小白兔耳朵長長的」、「汽車嘟!嘟!響」、「娃娃在笑,好可愛!」等,讓他好好看一會圖片。熟悉後,再將紙盒轉向,問他:「小白兔呢?怎麼不見了?」寶寶會將紙盒翻來翻去,終於找到小白兔了,他會笑得好開心喔!別忘了讚美他:「你好棒!」、「寶寶真聰明」。如果寶寶不去找,可把圖片再轉回來,重複以上動作。每天玩一次,如果寶寶不願意再玩了,就不要強迫。

玩幾天後,再貼新的圖片在另一面,叫寶寶先找出第一張,再找新的圖片,每次要加幾張,可視寶寶的學習情況而定,這個遊戲可玩好一陣子。

三、盡情塗鴉

讓寶寶開始學習使用蠟筆或彩色筆盡情塗鴉,可發展他手指的靈活性、培養對色彩的興趣,及提供對自我世界的探索。

方法:讓寶寶先看著你用蠟筆在紙上畫些簡單的圖案、塗上顏色,引起他的興趣後,再給他一支蠟筆,讓他把玩一下,告訴他:「這是蠟筆。」教他用全手握筆。開始可手把手教他在紙上畫,最後放開手讓他自己塗鴉。不管他的「傑作」如何,都要誇獎他。
如果寶寶拿了筆要亂塗家具或牆壁,要告訴他蠟筆或彩色筆只能畫在紙上,建立他正確的習慣。

四、選選看

你是否曾有過拿幾樣東西讓寶寶挑選的經驗?寶寶想喝水了,想吃東西了,不要直接拿給他,再拿另一樣不同的東西讓他選,當你的寶寶有機會做選擇時,可能會產生很有趣的「笑」果,及學習思考、認知的效果。在選擇嘗試中,他會學會了解自己的需求及認知各項物品的功能。

方法:利用日常用品讓寶寶做選擇,如他要吃稀飯時,給他一根湯匙及一支小叉子讓他選;喝水時,給他一杯有裝水的杯子及一杯沒裝水的杯子隨他挑選;出門時,問他腳上應該穿襪子還是手套;洗手時,問他該用香皂還是積木……等。

如果他選錯了,那麼就照他選的給他,將錯就錯,讓寶寶自己親身體驗錯誤。就讓他用小叉子吃稀飯;喝沒有水的杯子;腳上穿手套;用積木洗手。在有趣的試行錯誤中,你跟他一起歡笑吧。接著,讓他再選一次,如果他選對了,要讚美他。有時寶寶會故意選錯,對這種滑稽錯誤他感到非常有趣,這時你就幽默一下,跟他開懷大笑吧!

****************************************
12個月大嬰兒—各項發展遊戲

快週歲了,大部分的寶寶都能獨立站立,有些已會扶著東西移步前進。學會走路的孩子會四處走動,個人的發展差異逐漸加大,隨著活動範圍的擴大,真實的智能也開始萌芽。
研究報告指出,給寶寶活動的空間越廣,刺激腦部的機會越多,發揮作用的能力就越佳,到了3-4歲的智能就越好。所以不要讓寶寶在雜亂的空間,或玩具太多的房間內活動,會妨礙他的積極探索,影響智能發展。

週歲的寶寶,有的雖說已會「學走」了,但是手腳尚不靈活,一定要不斷的重複練習,不要限制任何寶寶可練習走路的機會,讓他自己走,不要老是牽著寶寶的手走,在搖搖晃晃及愛的掌聲中,他學會如何平衡及有獨立成長的機會。但要注意周圍環境的安全,注意家具是否有尖銳的角及邊緣,收好危險物品等,讓寶寶在寬敞ˋ安全的空間中成長。

一、推紙箱前進

有些寶寶快週歲了還不太會走路,除特殊情形外,家長不必過分擔憂,可透過有趣的遊戲活動,幫助努力嘗試要站起來的寶寶開始走路。

方法:找一個和寶寶站起來時,可用手撐在上面同高的空紙箱,重量不宜過重。讓寶寶在乾淨的地板上推著紙箱練習走路,媽媽從旁鼓勵、引導他。當寶寶發現他可以自己推著東西前進時,通常會雀躍不已,孩子都很喜歡這個充滿樂趣的遊戲。

二、貼五官

父母可透過這個遊戲讓寶寶認識自己的五官外形,從認識自我開始,再認識動、植物等其他事物。

方法:
1.在厚紙板上畫一個人的頭形及臉形,最好也畫上頭髮,臉部空白留做貼五官用。用紙片製作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嘴等,用來黏貼。
2.首先,家長指著自己的五官讓寶寶辨認,接著教他用手指出媽媽的鼻子、嘴巴…..等。也可拿出鏡子讓他看,告訴他這是寶寶的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嘴。
3.父母示範貼圖,有時可故意貼錯,讓孩子指出糾正過來。
4.讓孩子自己貼五官,只要貼對位置就好,不要求貼的比例正確。

三、裝手電筒

手的功能發展能促進大腦的發育,透過寶寶觀察大人拆裝手電筒的過程,讓寶寶自己動手裝手電筒,可培養寶寶的觀察力、專注力及訓練手部操作的靈活度。

方法:家長把手電筒從拆開、放上電池、套上燈泡,栓上蓋子、然後按上開關使燈泡亮起來,每一個步驟慢慢地、仔細地做給寶寶看,寶寶在旁觀看也會學大人的樣子去拆裝,家長從旁可看看寶寶能做到哪一步,寶寶能完成多少就完成多少,不要勉強他。此時也要告訴他,要愛惜物品,不要將手電筒亂扔、亂敲,否則會弄壞燈泡,燈泡就不會亮了。

四、分享好東西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增強,漸漸懂得想佔有或得到一件東西了。教寶寶與他人共同欣賞物品,凡事不能只從自我為出發點,從小培養他與人共享的情懷。當他體會大人願意與他分享事物時,漸漸地他也可能拿出自己的玩具,要與大家分享。

方法:家長在平日應經常和寶寶一同分享生活中的點滴,將身邊美好的事物不論大小,都與寶寶分享。例如:你在摺棉被時,和他一起欣賞被單可愛的圖案:澆花時,和他一起看看美麗的花朵,耐心教他觀察葉子的紋路;出外郊遊時,跟他一起欣賞天上的白雲……等。你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愛,建立他對他人的信任,長大後也較會替他人著想。

文章標籤

yowon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子之間的依附關係,是雙向的。爸爸媽媽仔細觀察孩子的反應,及時回應孩子的需要,就能形成一個親密的、穩定的、正向的循環關係,親子之間可以黏得恰到好處。


1歲以內的寶寶,黏人的原因,不外乎生理以及安全感的需求。一般說來,6、7個月大開始,寶寶便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黏人」現象:他會在你準備要離開他時,開始依偎著你、爬到你身上、緊緊抱住你,他想說:媽咪,我想跟你在一起。這和寶寶的心智發展、情感發展,都有密切的關係。

■ 生病、驚嚇、不安全感
當寶寶身心感到不舒服時,自然最需要我們的疼惜和關愛;很多時候,寶寶顯得異常黏人,其實就是身心狀態的反應。他不會說話、不能言語表達,只能透過哭泣、想要抱抱、不願自己一個人的方式,透露訊息。
 
■ 生活作息的改變
6個月大的寶寶,會對周遭人事物產生好奇與興趣,在這個階段,已經養成固定的作息,例如:遊戲、洗澡、送爸媽上班,都有例行的模式,他也樂此不疲。但同時,卻也會因為改變,像是作息被突發事件干擾、換了保母或照顧者、處於陌生環境等,而感到手足無措,便開始有黏人的情形。

■ 不想與親密的人分離
隨著心智的發展,寶寶漸漸學到「物體恆存」:他知道,爸爸上班去了,不在房間裡,但爸爸依然存在。換句話說,我們在寶寶的心裡,已經形成一個永恆存在的圖像,也因為他知道這是不會消失的個體,就更想知道「你在哪裡」;這時,若爸媽在寶寶身旁,他會很放心的自由玩耍,一旦要長時間離開他時,他會想要跟著、不想與爸媽分開,而產生分離焦慮的現象。

■ 害怕見到陌生人
到了寶寶7、8個月大,便認得爸爸、媽媽、重要的親人、熟悉的照顧者,會開始辨別這是不是陌生的臉孔。很多寶寶在這個階段顯得特別害羞,當有陌生人出現時,寶寶可能變得比較安靜、緊緊抱住我們,甚至表現出恐懼的樣子。

面對黏人,爸媽慢慢來
舒緩寶寶的黏人與焦慮,有一些生活小技巧可以幫上忙。 

■ 跟寶寶好好說話
你或許會想:這麼小的寶寶,聽得懂這麼多嗎?我們可別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喔。好好的跟孩子說,說媽咪離開的原因、說媽咪很快就會回來、說媽咪一樣愛你。其實,寶寶聽的不只是你說的內容,從傳達訊息的口氣語調、肢體語言,都可以讓寶寶從中獲得他所需要的安全感。

■ 轉移注意力
年幼的寶寶很容易就被其他事情吸引。用他喜愛的玩具逗弄、帶離開現場、指指其他特別的人事物等,讓寶寶轉移注意力。每個孩子性情不同,有的需要多一點點的時間,嘗試一次行不通,那麼就多試幾次吧。

■ 漸進式改變
為避免因為環境或作息改變,讓孩子對周遭事物失去信心、沒有安全感、產生焦慮,可以一開始就採漸進式改變,讓寶寶有機會調整自己的期待、調整自己的生活。一次一點點刺激和改變,讓寶寶有心理準備。

■ 製造獨處機會
在平日,媽咪可以開始多給寶寶一些「獨處」的機會,只要是在安全的環境中,照顧者仍在視線範圍內,讓寶寶有自己的空間,玩玩自己想要玩的遊戲、玩具,讓寶寶知道也習慣,不是所有事情都要媽咪陪著做。

■ 給寶寶愛的抱抱
最重要的,當寶寶黏著你不放時,提醒自己,不要用責備、處罰的方式來要求他接受必須和你分開,免得不舒服的寶寶會更不舒服,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會更加沒有安全感。給他一個愛的抱抱吧,讓寶寶的情緒、不適獲得舒緩與滿足,他也才會有更多的信心和力量,走出自己的一步啊。


文章標籤

yowon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請堅持讓寶貝坐在安全座椅上,沒有不想「坐」的寶貝只有不想努力「做」的父母。撇開生理需求因素:肚子餓、大便了(坐著很不舒服請找地方停車更換)以外,還是想不到怎麼了不妨嘗試看看吧!

 

 

文章標籤

yowon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中台安醫院牙科主治醫師蔡明克指出,不善加保養乳牙任其長牙菌斑或蛀牙,輕則口腔產生異味、牙齒不美觀,重則包括:可能影響寶寶的食物攝取造成偏食、蛀牙的乳齒與恆齒並存容易造成恆齒蛀牙、嚴重的蛀牙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蛀掉的乳齒會造成口腔空間的改變進而影響恆齒萌發的順序,讓恆齒長得不整齊而需要矯正!

所以,牙齒的保養一定要從乳牙就開始做起!

PART 1、寶寶潔牙進程表

文章標籤

yowon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定要帶孩子露營的7大理由

1.都市裡成長的孩子非常需要親近大自然!

2.高山上收不到訊號,不能上網,哈!話說有這麼棒的環境,根本也不需要3C

文章標籤

yowon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了端午,時序正式進入夏季。原本很會流汗的孩子,夜裡就算開冷氣也照樣睡得滿頭大汗,透枕濕衣,一不小心就「夏季感冒」了......

 

文章標籤

yowon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個生活習慣 養出寶寶好腦力!!!】

吃好、睡好、多運動,還有培養好15個生活習慣,就可以養出孩子的好腦力,那是哪15個習慣呢?

一切從吃得好開始,睡得好才記得牢、運動能增強腦力、愛孩子比學英文更要趁早、遊戲是最好的心智挑戰、動手做過才會留下痕跡、正向管教教出自信的孩子、好奇心是大腦思考的燃料、從小學習為自己負責、父母言教不如身教、不要讓壞習慣坐大、長期家庭壓力會傷大腦、多跟孩子說話和擁抱、睡前帶孩子回憶一天、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

▼習慣1 一切從吃得好開始
大腦細胞每五個月更新一次,要讓大腦有機會絕頂聰明,最容易見效的第一個方法,就是給它足夠的好營養。

有心為孩子健腦的家長,魚和魚油,是護腦必備的好食物。丹麥的研究比較了五千多名健康老人的飲食發現,一個人的飲食中魚的成分愈多,他保持記憶力的時間也就愈長。
因為魚油中所含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包括EPA與DHA)對人體有益,DHA是大腦神經細胞傳遞訊息的化學物質之一。由於人體很難透過飲食轉化合成omega-3,因此可透過食用深海大型魚類的眼窩、油脂部位,或魚油膠囊來補其不足。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教授黃士懿建議,若孩子不敢吃魚油,可在烹調過程中剪開魚油,滴入魚湯中,記住不要燜,也別久滾。若吞膠囊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壓力,多吃魚就好。

 

▼習慣2 睡得好才記得牢

文章標籤

yowon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甜點食用過多,5大負面影響

熱愛吃甜食的人總會有各種理由與藉口,最常聽見的說法就是:「甜點是另一個胃!」好像肚子再怎麼飽都吃得下甜食,到底是為什麼呢?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涂蒂雅解釋,主食幾乎都是鹹的,鹹的食物吃多了,味覺可能開始對「鹹」感到乏味,此時就會產生「想吃點甜食」的念頭,換個口味後,的確能在心理或食慾上感受到對食物的歡愉感,也就認為自己似乎還能再多吃一點,才有「另一個胃」之錯覺。

 

文章標籤

yowon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孩子整天在家裡跑來跑去、爬上爬下,動個不停,運動量已經夠多了,有必要加強他的體能嗎?」 

好動的孩子不用加強體能嗎? 
提到孩子的體能活動,有些爸媽會有些誤解,認為加強體能是體弱多病的孩子才該做的事。其實,爸媽該注意的是,孩子的活動量也許足夠,但是對於那些缺乏戶外活動的孩子,在家中處處受到空間的限制,只能做某種類型的活動,像爬高、從上往下跳等,而伸展的闊步跑、騎三輪車等機會較少,孩子的大肌肉未必得到充份發展,這麼一來,協調性可能比較差,動作技巧也會受影響。所以,許多爸媽不但忽略了孩子缺乏運動的事實,甚至也誤以為孩子好動,動作能力理應很好。 

積極增進孩子的體能 
其實,除了體能明顯表現差的孩子要特別加強輔導外,一般孩子還是有必要加強體能的。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在生理上會自然具有各種能力,但是必須透過特別的設計,才能使這些能力強化。例如,孩子三歲開始會雙腳交互運動,這時若提供三輪車給他,正好吻合促進交互運動的發展;在四歲時具有跳躍能力,所以我們可以讓他踢球;五歲半以後手腳會同時用力,能做混合性運動,所以可以讓孩子做爬竿活動。 

所以,許多爸媽在孩子三、四歲時為他準備小三輪車,就已經在為孩子體能的加強做準備了,只是沒有意識到三輪車具有這樣的強化作用。因此,體能加強並不是那麼困難的事,並不一定要有特殊的運動器材,而每個孩子在成長歷程中,或多或少也已經藉由爸媽提供的器材或活動強化體能了,只是做得多或少、夠或不夠罷了。 

評估您的孩子能做什麼 
增進體能固然重要,不過爸媽必須先了解孩子的生理發展狀況,找出最適合孩子的活動方式,才能夠真正達到增進體能的目的,而不致於對孩子期望過高,反而揠苗助長。先看看您的孩子有什麼能力,再來想可以做什麼活動吧! 

 1歲~1.5歲:能夠平穩走路 
 1.5歲:能夠舉手過肩地丟球 
 1.5歲~2歲:能夠小跑步 
 2~2.5歲:能夠踏動三輪車 
 2.5歲:能夠用雙腳跳 
 3~3.5歲:能夠接住球,接中機率1/3 (4~5歲接中機率2/3) 
 3.5~4歲:能夠單腳跳1、2下 (4歲以上可跳3下以上) 
 3歲~4歲:能夠用雙腳交互爬樓梯 
 4~4.5歲:能夠單腳平穩站立5秒 (5~5.5歲可站立10秒) 
 4.5~5歲:能以腳跟與腳趾相接向前走直線 
 5.5~6歲:能以腳跟與腳趾相接向後走直線 
 6歲以上:會騎二輪車 

不管孩子是好靜還是好動,爸媽都應該注意孩子的體能狀況是否良好,並根據孩子實際發展狀況給予適當的加強與鍛練。頭腦棒、身體也強壯,才是面對未來競爭的本錢唷! 

本文摘錄:自學前教育月刊


文章標籤

yowon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多數為家庭生計而奔忙的爸爸,平日可能沒有時間像媽媽一樣,照顧到孩子生活中的每一件細微小事。但有一件事,是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意義重大、而爸爸也一定可以勝任愉快的,就是帶孩子從事戶外運動。 

  運動可以成為爸爸與孩子間親密關係的橋樑。藉由這樣的機會,爸爸能夠彌補與媽媽在教養介入程度上的落差,讓忙碌的爸爸與孩子之間,也能有情感交流互動的溫馨時刻。 

  學齡前的孩子,肢體能力已有相當的發展,愛玩、好動,精力充沛,尤其喜歡戶外活動。爸爸可以利用假日,帶孩子到外面動一動,充分享受父子同遊的樂趣。 

跑跑跳跳身體好 
  爸爸可帶孩子運動的場地有很多,最方便的就是住家附近公園的遊樂場。遊樂場中的遊樂設施,讓孩子在爬上爬下的動作中,訓練了肢體的力量,同時也滿足了釋放精力的生理需要。由於小小孩在身體的平衡感及手眼協調上,都已有相當的成熟度,爸爸可以找個寬敞而安全的地方,教孩子騎腳踏車、溜直排輪,或者跳繩、跑步,都是極佳的體能運動。另外,如果爸爸本身是球類運動愛好者,可能會很期待趕快教會孩子打球,不過必須注意不要操之過急,因為有些球類運動需要身體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否則反而會造成傷害。爸爸可以根據孩子的身體發展狀況,利用較大、材質不太硬的球,跟孩子做一些簡單的踢球、丟球、接球運動,孩子會在這樣的活動中,獲得成就感與自信心。 

在運動中學習人際相處之道與運動家精神 
  學齡前的孩子,已漸漸從完全的家庭生活,轉入需與同儕相處的環境。由於還沒有太多人際相處的經驗,孩子可能動不動就會與其他小朋友產生爭執,而運動,正是爸爸可以教導孩子許多人際交往規則的好機會。從排隊玩溜滑梯、盪鞦韆、玩翹翹板中,可以教孩子耐心等待的必要,告訴他「其他小朋友也和你一樣想玩」,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教他懂得為別人著想。還有,在運動中遵守既定的遊戲規則,也是孩子必須學習的重要課題。另外,還要讓孩子學著接受運動競賽中的輸贏,了解現實中有輸有贏的必然性,並控制自己的情緒。 

  抽空多陪孩子從事體能活動,促進孩子大小肌肉、心肺器官的發展,對孩子的健康有莫大的幫助。另一方面,對爸爸而言,參與孩子的成長、體驗孩子的進步,這段過程中所得到的滿足感與成就感,相信絕對是從事其他任何工作都無法得到的珍貴經驗。 
 

文章來源:奇蜜親子網


文章標籤

yowon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從結婚開始,女性的生活就開始出現急速的變化,也面臨一連串的抉擇。總會有好幾個交叉路口,需要你放慢腳步「停看聽」,審慎考慮之後,勇敢前進!尤其是決定要生孩子後,為了迎接小生命的到來,你在做任何選擇時,一定會一改兩人世界時的率性,多了幾分成熟慎重和實際的考量,也變得瞻前顧後起來,就是期盼在可能範圍內給予寶寶最好的呵護。 

生孩子的決定往往也牽動後面更多的選擇,未來有好幾年的時間,你會在自我和孩子間、工作和育兒之間,不斷地尋求最佳平衡點。你得尋找更好的資源,審視自己每一個的決定,並隨時按照家庭、自己以及孩子的需要做出調整,讓自己在育兒這條路上走得更順暢。 

在育兒的路上,你現在正走到哪個階段?又正面臨著哪一個十字路口呢?不管你現在走到哪裡,你一定要知道,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有必須面臨的挑戰,會有所犧牲,也會有所獲得,沒有人能告訴媽媽哪一種育兒方式最好。每個媽媽都得按照自己的條件、環境與意願,做出適合自己、也適合孩子的選擇! 

接下來,我們邀請專家針對全職媽媽、職業婦女二種情境提供建議。 

Case1: 
Miu Miu媽咪:一年多前,我辭掉工作自己帶孩子,大多數的時候還挺能享受育兒的快樂,但有時遇到育兒上的困難,或孩子生病時,就會產生「孩子真的由我帶比較好嗎?」的想法。 

如果選擇當個全職媽媽,你要記得…… 

●不必當完美媽媽 
一項調查研究發現,比起將孩子交給保母、托嬰中心或由長輩帶養,自己帶孩子的媽媽對孩子的照顧品質滿意度最低,總覺得自己帶沒有比別人帶得好。 

這是因為大部分的新手媽媽育兒技巧通常還不熟練,辭掉工作專心育兒之後,所有的成就感都來自於育兒,很容易對孩子的表現和發展患得患失、過度操心,以至於感到灰心。 

建議媽媽要在心態上做調適,不要把寶寶的一舉一動放大來看,請記得,親自照顧孩子,你的陪伴給予孩子的安全感和愛,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尋求並善用社會資源 
考量現今小家庭以雙薪居多,家庭空間也較為狹小,因此當媽媽決定要回家育兒,家庭的收入必然會減少。對此,專家建議媽媽要懂得量入為出,尋求政府所提供的各項育兒福利津貼,補貼家用所需。 

媽媽也要懂得多利用免費的公共資源和設施,如:圖書館、親子館等公共設施,這些資源不但不用花錢就能享用,還能豐富孩子的學習經驗,媽媽本身也可以透過各種親職講座充實育兒知識,增進育兒技能。 

另外,建議媽媽尋找跟自己教育理念相仿的PG團體,不但可以幫孩子找玩伴,也是為自己找到情感上與生活上都可以互相打氣、一起學習成長的媽媽支持團體。 

●要懂得適度喘息 
全職育兒的媽媽既要照顧嬰幼兒,又要負責大部分家務,這樣的工作絕不輕鬆;加上這些工作大部分是單調且不斷重複的過程,所以媽媽有時會感到疲倦,相對較缺乏成就感。 

請媽媽務必與另一伴協調,讓自己可以獲得片刻的喘息。適度休息的媽媽才能有健康的情緒與身體,也才能把孩子照顧得更好。 

Case2: 
小貝媽咪:我坐完月子就回到職場工作了,孩子則交由保母帶,每天在工作和照顧孩子間奔波,平常陪伴孩子的時間也不多,難免對孩子有點歉疚,只能盡量利用周末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增進親子間的互動。 

如果選擇當職業婦女,你要考量…… 

●適合別人的不見得適合自己 
全職工作的媽媽陪伴孩子的時間較少,心中常懷著對孩子的愧疚感,對此,媽媽在心態上要能調適,瞭解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沒有哪一種選擇是絕對正確的。許多女律師、女經理人或女立委因為工作的性質,能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但她們卻能在孩子步入成年時,以豐富的人生歷練和人脈,給孩子更多職涯選擇的建議以及生活上的指導。看得長遠些,心情會更寬。 

●一定要留時間給孩子 
只要一點點的時間、努力和調整,即使有全職的工作,還是能跟孩子建立親密關係。女性上班族規劃職涯時,就該排優先順序,允許自己放慢職涯發展的腳步,除了選擇職務,也要將家庭狀況一併考慮,妥善地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主管,好讓主管在職務調動或是工作安排上更能符合彼此的期待。媽媽不要期望自己一肩雙挑,否則終究會因為「蠟燭兩頭燒」,無法兼顧,反而兩頭落空。 

提醒媽媽千萬不要忘記,自己選擇工作的初衷,就是為了維護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品質,如果因為工作剝奪了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也疏忽了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就是本末倒置。建議媽媽每天一定要花點時間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就算時間不多,只要每天半小時,對孩子來說就有很大的差別。 

●尋找好的托育支援 
全職工作的媽媽一定要建立起人際網絡以及托育資源,才不會在突發狀況出現時,找不到人幫忙而欲哭無淚。從懷孕期間起,爸媽就可以開始多方打聽住家或公司附近的優質托育機構,或是留意保母系統找尋合適的保母。 

不過,再次提醒媽媽,不管有多少托育資源,都不要忘了所有的托育機構都是「補充性」、「支援性」的,無法取代爸媽的角色,爸媽再忙還是要參與孩子的成長歷程,才能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 

本文節錄自:學前教育雜誌


文章標籤

yowon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新手媽媽常常自責,覺得自己不夠稱職,讓孩子成長不夠好,進而產生許多憂鬱、挫折感,好像做什麼都不會、都學不好,但媽媽其實壓力不要這麼大,帶孩子不簡單,但他們也不是這麼脆弱的!

 

文章標籤

yowon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6歲兒童心理特點以智力教育為中心,活潑生動的遊戲形式可啟發孩子多方面的智能。在這兩年時間裡,循序漸進地安排故事、詩、兒歌、繞口令、謎語、智力遊戲、數學遊戲、摺紙、看圖編故事、繪畫練習、音樂遊戲、歌曲、小製作等,訓練孩子的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能力和操作能力。藉由各種遊戲,讓孩子活動小肌肉,開動小腦筋,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得到語言、文學、數學、常識的啟蒙知識。培養孩子獨立思維和敢於自己動手的能力以及準確、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孩子進入學齡期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

info_img
圖片來源/pixabay

1. 故事:訓練孩子的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逐步讓孩子能有表情也進行複述。

2. 詩:採用一些兒童新詩,讓孩子朗誦出聲,藉由詩中內容來提問孩子,引導孩子思考以及理解認知內容,增強記憶能力。

3. 智力遊戲:豐富知識,訓練思維能力。

文章標籤

yowon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