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g 18 Fri 2017 09:14
給零用錢時常犯5大錯誤
- Aug 17 Thu 2017 08:43
培養樂觀正向的孩子
要如何從這個時代中脫穎而出?非認知能力成為人們著眼的關鍵;面對挫折時,孩子看待失敗的角度,將決定他是否具備持之以恆的能力;美國Parents雜誌推薦6個簡單的方法,不但能讓孩子輕鬆擁有積極正向的態度,更能讓孩子帶著如朝陽般的笑容,迎接每一天的挑戰。
- Aug 16 Wed 2017 10:41
孩子穿的鞋千萬不能超過 3雙
- Aug 15 Tue 2017 10:24
解讀3到6歲孩子的行為密碼
三至六歲是情緒發展的重要階段,情緒屬於本我,沒有對或錯,當幼兒哭、生氣、害怕、焦慮、緊張等等情緒時,最忌諱用強烈的「超我」教育小孩,如貼上「羞羞臉」、「愛哭鬼」、「膽小鬼」、「生氣包」等。
- Aug 14 Mon 2017 10:00
情緒表達不是天生就會
許多孩子不知道如何表達情緒,因此被人貼上壞脾氣、愛哭鬧的標籤。親子天下主編江美滿親身經驗分享,因為他的兒子也是如此。她發現情緒表達是需要「鷹架」來幫助孩子的,《溫美玉備課趴-雙卡教學情緒寶盒》套書就是一個很好的助手,推薦給爸媽、老師,一起幫助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
- Aug 13 Sun 2017 09:46
小孩能不能再長高一點?
- Aug 12 Sat 2017 09:38
高齡產婦,其實還是有你想不到的優勢
- Aug 11 Fri 2017 09:29
用愛寵孩子
- Aug 10 Thu 2017 09:12
關心孩子咬指甲背後的心理需求
- Aug 09 Wed 2017 10:14
寶貝,有些事媽媽不能讓!
- Aug 08 Tue 2017 10:06
鼓勵孩子自己找方法解決社交衝突
過了六年當媽的日子,我覺得自己在心態上越來越沉穩。
想起女兒剛進入團體生活時,面對偶發的排擠或衝突,她傷心又難過,還因此不想上學。那時的我反應很大,保護孩子的天性主導了第一時間的反應,然而我也停下來思考怎樣做才是真正對孩子好,最後決定讓女兒學習自己面對
定調「不介入」後,我與女兒各自進入不同的學習歷程。她學著如何處理各種社交狀況,我則學著冷靜以對。她練習面對傷心、控制生氣、並實驗不同應對方式,我則練習在事件發生的當下,先觀察與傾聽,同理她而盡量不介入處理。一年後,她慢慢知道如果受了委屈,媽媽會安慰但不會替她解決,她得自己想辦法面對
時間又過了一年。前陣子,在幾個不同場合,我觀察到女兒已摸索出獨特的應對方式,而我也變得更平心靜氣,更放手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不讓我玩?我就發揮盧功
某天,我們參加女兒好朋友C的生日派對。好朋友C是這學期才跟女兒變熟的,兩人一見面就黏在一起,滿場跑來跑去。一個空檔,C的另一個好朋友P拉著C坐進禮物堆裡,假裝是她們的「秘密基地」,女兒看到後也想加入,但被兩人拒絕。女兒生氣地跑來找我抱怨:「為什麼她們不讓我進去一起玩?」
哎,尷尬的場面,幫她也不是,不幫她也不是。不過我的目標很清楚:媽媽了解妳的感受,但妳要學著自己面對與解決。
記得當時我只摟摟她,給她一個安慰的微笑,並轉移焦點:「那邊有人在玩氣球,妳要過去看看嗎?」女兒轉頭,飛奔過去玩起氣球。然而五分鐘後,她又不見了,原來她已回到另一端,坐在禮物堆裡跟朋友一起玩「秘密基地」。
事後我問起女兒,她說氣球太無聊了,所以她跑回禮物堆,繼續問朋友:「可以跟妳們一起玩嗎?可以跟妳們一起玩嗎?」,當女孩兒們仍舊「不行!不行!」時,在旁邊整理東西的C媽媽聽到了,便說:「大家一起玩啊!」順勢將女兒推進禮物堆裡,女孩兒們也就不再反對了。
「所以是C媽媽出面啊?如果沒有C媽媽,妳會怎麼做呢?」我問女兒,她雲淡風輕地說:「我會一直問、一直問,問到她們累了,就會讓我進去了。」
故意針對我?我就調虎離山
週末下午,公園遊樂場裡充滿來玩樂的孩子。女兒學著一個小姊姊,逆向爬上成人用的健身器。
「嘿,不能這樣玩,」我糾正女兒,「妳要玩的話,要從後面爬上去再往下滑。」已經有幾個孩子往下溜,雖然仍非正確使用方式,但至少不要逆向往上爬,導致孩子們發生衝撞。
女兒從善如流跟著大家從後方排隊。當她溜下來時,一個年紀相仿的小女孩,正試圖逆向往上爬。「嘿!不是這樣玩的!要從後面排隊!」女兒重複我剛剛的話,當起小小糾察隊。
被糾正的小女孩顯然不太開心,她看了女兒一眼,不加理會,繼續逆向往上爬。「嘿!不能這樣爬!馬麻,妳看她這樣爬!」女兒轉而對我抱怨,「有,我看到了。」除非是危險狀況,否則我盡量不介入別家小孩的行為,「妳還要玩嗎?要的話就從後面排隊。」我邊跟女兒說,眼神邊搜尋小女孩的家人,她的阿嬤站在旁邊低頭滑手機,完全沒注意。
兩個小女孩的樑子結下了,我看到她們彼此互瞪。女兒回到後方排隊,小女孩則站在前面等,只要輪到女兒往下溜,小女孩就故意逆向往上爬,女兒請她離開,小女孩仍舊不理,女兒只能等她爬上來,再往下溜。
針對性的行為就這麼重複又重複,看得我都想笑了。一個轉身,女兒一溜煙跑走,到遙遠的另一頭玩起太空漫步器。
「妳怎麼突然跑走啦?妳不玩那個『溜滑梯』了嗎?」我快步走到女兒身旁,她貌似玩得開心,眼神卻看著別處。一瞬間,她又跑開,快把我搞糊塗了。
公園裡滿滿都是人,我搜尋女兒身影,最後,在原來的健身器旁發現她的身影。女兒在後方排隊,臉上掛著得意的笑,而當我走回女兒身旁,才看到剛剛那個小女孩,也跑到另一頭玩著女兒剛剛玩的太空漫步器,她的阿嬤也跟到那邊去了。
我恍然大悟:啊!原來女兒是在調虎離山啊!我笑了!女兒一直玩、一直玩,再也沒有人擋著她了!
挑釁我?我就微笑對抗
女兒最近剛加入一門舞蹈課,班上同學們都已上過一段時間,彼此熟識。某次上課前,幾個同學們在教室裡玩球,女兒也進去玩。同學們看到新人進來,變得有些防衛,每個人固守自己的球,互相丟球玩,女兒則滿地找球,自己丟著、玩著。
女兒撿到一顆紅色的球,興奮地跑出來找我:「馬麻妳看!這顆球跟我們家的一樣耶!」話才說完,一個從洗手間出來的小姊姊直直走向我們,她看了女兒及我一眼,當著我的面,一語不發直接拿走女兒手上的紅球,轉頭就走。
我愣了,這是下馬威嗎?我訝異於小姊姊的毫無顧慮及無所畏懼,她的表情有些挑釁,有種「我就是要拿走這顆球,怎樣?」的意味。或許她剛剛一直在玩這顆球,所以認為這顆球是她的,別人都不能玩吧。
球被拿走的當下,女兒也愣了,她抬頭看我一下,沒有多說。我們站在教室外看,地上還有好多球,我低聲在女兒耳朵旁說:「妳要不要進去拿別的球,看看剛剛那個小姊姊會不會再來拿妳的球?」女兒立刻跑進教室,拿起一顆黃色的球玩,但小姊姊沒注意到她。
玩著玩著,小姊姊突然放掉手上的紅球,彎腰去撿另一顆球,女兒抓緊機會跑過去撿紅球。小姊姊發現紅球被拿走,一臉不爽,她走向女兒,說:「球給我!」女兒抱緊紅球側過身,笑笑地對她搖頭。此時,小姊姊出手了!她用手上的球用力頂向女兒,女兒反應很快,也用球跟她互頂,兩人就這麼頂來頂去,這中間,女兒臉上始終掛著笑容,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她們在遊戲呢。
頂了幾次後,小姊姊轉身離去,女兒解決了他人挑釁。從那時起,小姊姊再也沒來要球,而那顆紅球,也沒人搶來搶去了。
*************
上面幾次事件,如果換成是我,反應都跟女兒不同。我屬於火爆型,不理我、我就不理他;針對我,我就跟他嗆;挑釁我,我會跟他硬幹。但女兒個性跟我不同,她很懂得趨吉避凶,對不同的人還有不同做法。看到女兒自己發展出各種彈性應對方式,而不是遇到問題就來找媽媽告狀,我欣慰著「不隨便介入」與「相信孩子」的收穫是如此大!如果我總是介入孩子間的矛盾或紛爭,老是指導她應該怎麼應對,她一定無法摸索出自己的路數,也會因為做不到媽媽要求的樣子,而對自己失去信心吧?
「社交方式的選擇」與每個人的個性密切相關,沒有「怎樣做才好」的統一標準。我們很難要求孩子學習我們的處理方式,因為孩子有自己的個性,我們的方法也不見得適合她。當然,如果有嚴重衝突或孩子行為有偏差,大人應該及時介入與導正,但對於日常生活中偶發的小事,我們應給予孩子空間去摸索,並尊重她的解決方式。大人的角色並非「主導」而是「協助」,我們應從旁觀察、與她討論,該介入時介入,不該介入時放手,因為唯有讓孩子自我摸索與實驗,她們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法,而非勉強做個「不像自己」的人。
該怎麼教孩子解決社交衝突?鼓勵她,相信她,也許她能自己找到辦法喔!
- Aug 04 Fri 2017 09:48
高需求嬰兒,需要你我的支持
- Aug 03 Thu 2017 09:21
找幼兒園5件必知的事
- Aug 01 Tue 2017 10:08
教育出心理健全的孩子, 6 種方法一個都不能少